[宋] 陈普
春来秋叶在枯枝,底用端蓍更指龟。
二老东来元并辔,马前何害不相知。
以下是根据要求对《咏史上·尚父伯夷》这首诗的赏析:
此诗言武王伐纣,孤父伯夷、叔父虞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其先为殷正士,与尚父(太公望)共隐钓于渭滨,因吕尚显贵而见举于汉唐之后,以为殷周之际十三君可鉴也。首句“春来秋叶在枯枝”,开篇即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满树繁叶在春来秋去中渐渐飘零,枯枝尚存,叶子却已无多,此即“春来秋叶在枯枝”。这句实际上蕴含了无尽的苍凉之感。一个“在”字值得细细体味。在飘零枯黄之叶之余,忽见一枝尚显绿意,于是端蓍问之。“蓍”是古代的一种卜筮之草,用它以占吉凶。“底用端蓍更指龟”,一问一答之中不乏智慧的显现。“二老东来元并辔,马前何害不相知。”在寡居的殷周之际历史的天空,尚父与孤父伯夷,这两位历史人物并辔而来。句中的“马前”承接了前面的“共隐钓于渭滨”而来。两位虽然志向不同,本无交集,然而“何害不相知”。他们各有各的生活轨迹,各有各的价值取向,然彼此明了对方。孤父伯夷的节操可贵之处在于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情操,而姜太公的伟大在于他的包容和卓识,尤其是在天下大乱之际显示了卓越的见识与作为。“元并辔”说的是虽然轨迹各异但是两人实际上“并辔而来”。“元”通“原”。在黄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足迹和人性精神!这种例子是最让人赞叹和启发的了。“马前何害不相知”一句既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赞扬,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激励。
整首诗用词简练而富有智慧。它以诗的形式呈现了历史的真实,又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和对后人的启示。同时,它也以诗的形式描绘出了一种历史的气象,那是历史的洪流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苍凉而又坚毅的美感。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好的诗歌。同时宋代陈普乃理学家陈寅之意相之子应该多以儒家视角评价武王姜尚过分彰褒形象(借春秋标准进行创作),讽刺人主的暴虐荒淫之意较少。
译文:
春去秋来树叶落光,还要用蓍草卜筮再占卦; 孤父伯夷二老隐居东边,我俩马前原不相识; 但哪里知道彼此志节不同,并无妨碍我们共同垂钓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