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陈普
天生真聪明,欲子述父作。
法象虽昭陈,参赞良有托。
述事在继志,知化先穷神。
不得天地心,作用皆非真。
《文公书厨·继天测灵》鉴赏
古时的先人陈普曾书:“天生真聪明,欲子述父作。”天赋之人既有此过人才华,便可继承发扬父亲的功业矣!但这只能讲是对子女个人的寄托而已。依古哲理“法象虽彰陈,参赞良有托。”与孔老夫子:“述而不作”道义相同的意理来看,只有在修身与事君之“事”上得以继述先志;继承先人之志的人在读书求知时先得穷究事物化育之神圣机制——也就是认知事理到极致;把天道至理之运行应用于修身、事君的践行当中去。其成就可谓之“继天测灵”了,能做到这些方能称得上真正继承了天地之心,发挥的是真正的作用。
倘若不能领悟天道至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有些小聪明也是浅陋的,所作所为皆非真心,只是些虚浮之作了。这正是古人所言“不得天地心,作用皆非真”的道理。
诗中陈普以精炼的笔墨阐释了一个修身治学践行所应有的至高境界——那就是必须深刻体悟和明晓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真相。再将这些天人合一之道理论转化为身心一致的行为模式方算是有大成者了。按照儒学正道的宗旨:“述而不作”,及修身践履的方式、方法就是讲求通过内心自省式的认知探究——进而学思并重并由“主敬”“格物”以致的德行笃行式的生命修养践履模式——“达于神圣而进于神用”,从而实现宇宙天地自然大道和人性智慧到个体生命的整体契合并重在性命双修合一这一追求最高人格实现这一价值目的中追求极致的生命终极旨归——内圣外王之道。
此诗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和精炼的笔墨阐释了诗人对继承发扬儒学正道的深刻理解与体悟,也表达了诗人对继承发扬儒学正道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现代文译文:
自古以来,天生聪明的人,想要继承发扬父亲的功业。虽然法象昭示明显,但是参赞的人也是有所寄托的。继承发扬先人的事业,在于继承先人的志向;知道化育先要穷尽神明;如果不能领悟天道至理,所作所为皆非真心。只有将天人合一之道理论转化为身心一致的行为模式,才能称得上真正继承了天地之心,发挥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