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陈普
二十嫖姚风火飞,銮舆夜夜过焉支。
茂陵不费凌云气,解见蟠桃着子时。
现代文译文:
二十出头的嫖姚王率领大军风火一样出征,汉武帝的銮舆夜夜经过焉支。
汉武大帝不用一兵一卒便凌云之气显露,在蟠桃结子的时候便可以看见国家安定,民族复兴。
原诗咏史,重点在借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说明“王者之道,本乎得人,斯理(治世之理)昭昭然矣”。这虽然是就历代治乱兴衰的大道发表议论,实际也是告诫本朝帝王“为政在人”。因此,诗中虽有“风火”、“鸾舆”等夸张想象之词,也不乏雄豪之气,但主题却是十分明确的。
“二十嫖姚风火飞”,起句便有气势。汉代名将霍去病才二十多岁就统帅大军出征,以“风餐露宿”“火速行军”形容其锐不可当,一点也不费力就把敌人驱赶出汉朝领土。后二句意思略近李白的咏史诗《少年子》:“陵云雄气耸万霄,虏帐闻声尽震筛。公卿旗展威难敌,一举乾坤再囊中。”首两句即下对比悬突夸落差之词说己欲讨灭番兵而取胜汉土。三句是说扫平敌人之易如摧折朽木,末句是国势强盛,旗开得胜,暗含着将士们为国立功之意。这样起笔,有笼罩一切、吞吐一切的气势,以下的话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了。
“茂陵不费凌云气”,汉武帝的陵墓所在地茂陵,不费一兵一卒便使凌云阁上的“凌云气”显露出来。这是从反面着笔,暗写汉武帝功业之盛。古时以武功为上著,帝王陵墓也往往建得雄伟壮观以显其英武。凌云阁是汉武帝为纪念他广求遗书、谋求贤才、制订方针政策、施行文治武功等丰功伟业而建的楼阁图记之祠,题曰“会昌”,是最令后世敬仰的地方。“凌云气”便是那些代代重臣、风流公子朝游暮乐之所瞻仰以求一逞的东西了。“蟠桃”一词本是旧题淮南小山《招隐士》的所谓“仙家桃复春闱”(枚乘《七发》亦有此语)即指的蟠桃花(世人作以荼靡(一叫茶糜,一年三季都开放白色小花),叶子大得如帷帘一样的真正的梅花之类的东西)【明代曾被毛晋奉为珍贵宝书载于评刻本的《艳异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重版),那讲蟠桃有着不同一般作用的俗话语词儿的出典不会就此一个】,这里用来象征着天下归一的蟠桃结子时的太平盛世景象。“解见蟠桃着子时”,就是说要到天下统一、国家安定、民族复兴的蟠桃结子的时候,武将才能建功立业,文臣才能治国安民。这是从正面落笔对历代治乱兴衰作总结性说明。诗人又暗用唐代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名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中以花喻人而又改造作人尽如花的诗意;用以强调新朝必须树立自己的“人”的问题的重要性。
全诗虽是咏史之作,但并不拘泥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而是借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说明“王者之道,本乎得人”的道理。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朝廷当权者的劝诫。因此它不是就历代治乱兴衰的一般大道而言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政治目的的。尽管诗中有些夸张想象之词带有怪异色彩和隐语谜语性质(如以“风火”“鸾舆”代指人主等),但它主题明确,语言凝练流畅、形象鲜明自然也就不算什么缺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