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读史八首其一》宋陈普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陈普

《读史八首其一》原文

天逾铁勒偏无夜,地到扶桑更有人。

民首自黔心自白,诗书万古不忧秦。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读史八首其一》是宋代诗人陈普的一首感慨史实的诗,本篇诗句发人深思,通篇闪耀出批判现实、昭示历史的人道光辉。诗歌紧紧抓住自己的眼光所到之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宏观把握的能力。“天逾铁勒” “地到扶桑”,自然是最能直观、富有启发性的吟咏对象。古代位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集团。通常指南北边疆险要地区的国界或障碍,“天逾铁勒”显示其势力的巨大和范围的广大。“偏无夜”,更加展示了封建大帝的气度胸怀与黑如煤炭的暗无天日的残暴面目的民族冲突的反人道的血泪悲剧和人民的不幸遭遇。这里说“天逾铁勒”了,却没有“夜”,这就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天高云淡、月明风轻、万家灯火的社会里竟没有“我”的立足之地呢?封建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和横征暴敛的罪恶是触目惊心的,是必须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地到扶桑更有人”,这里也暗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意思。扶桑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因其大达五寻,又称寻木,位于太阳初升的地方,古人多以扶桑为地理方位的代名词。从这颗东方大树上还有人,说明那里的国度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地到扶桑更有人”的地方却是人间地狱,黑暗无边。这不禁使人要问:为什么那里也有人的生存之地,却偏偏要发生人间悲剧呢?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罪恶是骇人听闻的。句中所谓“心自白”的问题必须深思对待,“黔首白”也得从这个背景下去观察,“以人为本”,兼顾当前统治者的表面淫乐和大帝统治背后的乌烟瘴气现象并让贤哲入手烛古镜今大力启蒙的事实层出不穷,“皇图一统”、“书契文明”。现实生活中随处发生苦难的心灵诅咒的现象是一个农民诗人作者深怀天下的民生思想与情结最质朴也最勇敢的表达,是中国五千年人民文化传统的不竭的源泉!只有打破这批人类愚民才可觉醒的神话体系和黄世仁阎惜娘根深蒂固的血统论残余(这是一切统治阶级从精神上控制被统治者的第一招)才可使“史册上下”的地位上的重要推进进而震撼圣基崇拜改变正义恪守沉默封建温文尔雅斯文的混沌浓重所带来的清风艳歌饮如淡酒的一生绵软弱点。  所以出现文中非常珍贵诙谐荡气的广旨的人事情景产生能力的渐进问题的加重正确的乡土结合委婉兼气把握虽艰苦确奏效的可能性  而产生的诗句也是前所未有的,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同时不忘历史,揭示了历史的反面教训,也昭示着未来的发展道路。从“民首自黔心自白”到“诗书万古不忧秦”,虽只有寥寥数字,却包含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只有心自白,才能使人民黔首白;只有心自白,才能不忧秦;只有不忧秦,才能万古不忧人;只有万古不忧人,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源泉!

现代译文:

铁勒屏障之外的天高夜黑,

东至扶桑仍有人的居住。

百姓贫困而心中纯白如玉,

读读诗书万古兴亡的事迹不用忧虑秦朝。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