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答孙推官》宋蔡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蔡襄

《和答孙推官》原文

擬将身计入扁舟,纵得三公不黑头。

病体已休轻赋鵩,机心如动辄惊鸥。

强看吴野江山醉,肯为春风花草愁。

所向乾坤皆客寓,可能与我更迟留。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蔡襄的诗淡远开阔,既非文人化得来的秾丽,也不是纯任政客派得来的谐谑。但就本篇来说,情绪特别自在舒展,近于天籁。似乎他和友人正扁舟待发,便无拘无束,欣然答歌。先是说“拟将身计入扁舟”,仕途失意者向来把闲适的江湖生活看作理想的生活。而他这时确实有出仕之意,便更希望得到一个去处。他的答歌中说到“三公不黑头”,即暗示自己愿到的地方,那正是“黑头”者所去的地方。三公之位,魏晋以来是中央的高级官职,宋代最为清贵,未必有肥缺。“不黑头”者便是:并不是为富贵,所以可以早登高列;并不是恋栈不久,所以得全身远祸。一开头便委婉地说了这样一些意思。但他这时候究竟是怎样一个境况,希望去的地方究竟是哪一个,全都没有说出来。“扁舟”既是应付对方的歌句,不必不是自述迟迟没有归去的原由。“三山二国手如林”,各地均得而治;宋代的中兴诸公向无夙知心之谈;三吴景色且不在三峡西蜀之下;为报友人之和答,这几句又是寄托深微。接着他又自然地转入自身:久宦疲躯既然已经休复,赋闲以后倒正好去排遣病怀,暂时不再作不切实的梦想。“赋鵩”一语用《汉书·贾谊传》,是寓有自比的意味的。“机心如动辄惊鸥”,比喻自己的心总不免为世故所惊扰。蔡襄性格是比较淡泊的,与张咏风格相近;而这首诗风格和陶诗更为相近。陶渊明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本篇一开头便说“拟将身计入扁舟”,态度也是相同的。以下写他定当飘然独往的闲适情态,“强看吴野江山醉”乐是心怀,“肯为春风花草愁”乐是所怀,等于情志浑然,不可分隔。陶渊明的饮酒诗内中也曾道及为人生就是为气节,“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更提起宇宙既成秩序,“乾坤与我偕长久”。他这几句便是此意。“所向乾坤皆客寓”,是上两句的补足。他意中的人事既已尽去,那么他这时所寓的就是他自己的意志了。“可能与我更迟留”一句便顺此意落笔。这正是他迟迟不行的原因。“醉”字是一个虚灵无着的精神状态的表词。“愁”字是说胸襟清畅而不郁塞。“心为形所役”这一类句子虽可表现一种坚强忍苦的精神,但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却是牵惹烦恼。作到无我而物皆我,才算艺术上的大修养家。“王积薪闻谪仙人。”就是意境十分澹静中必见的几样事情。“除《伐檀》、《鹿鸣》哀而外无可忍追述”这件事不但由这两句自明的成一家诗之外必须有这种人证实他们的意志的结果的说法知道自古难行。《楞严经》:“如是摄心起深细发愿差别功德,略说如恒河沙。”作者于此两句中说完了他的“愿差别”,便悠然作答:“乾坤与我偕长久。”这是他全部的人生哲学。他所以迟迟不行的原因只是不愿作官了;他所以“强看吴野江山醉”的原因只是不愿做清朝的官了。这便是“我与乾坤俱长久”的本旨。这个“我”看来最有力之处也只是摆脱了一切客观的关系和限制而已。以上八句叙自己所以迟迟不行的原因一层深一层:本篇在作者当时仅供排忧之用的“闲适”。从结尾一联便使人见到此诗的主要面目乃是出世意气中的乐以忘忧的思想来。(其实晋唐文人都相习这种意气,都乐在其中)以上仅为该诗字面大意解读,如需了解诗的具体情感、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等还需更多材料。

译文:我本打算投身扁舟入江湖,纵然位列三公功成名就也不白头。如今病体痊愈心情轻快如鸿雁南飞辞官归隐,心中的机巧如若再起就像惊鸥四处飞散远离人间烟火。姑且借酒赏看吴中江山醉卧在春风中沉醉,岂能被春风吹拂的花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