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宋韩维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韩维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原文

水际茅亭竹下庵,清谈竟夕不知厌。

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

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芳公长老归法云

宋 韩维

水际茅亭竹下庵,清谈竟夕不知厌。 伽佗善巧何能继,经藏幽深亦许觇。 额内珠存虽本有,眼中金落复谁拈? 圆通到日如相问,为道春来米价添。

此诗是送韩维归法云之作。首句写庵之所在,水边竹下,环境清幽;次句写坐禅谈经,深夜不倦;三句写佛经深藏;四句写韩公额上佛珠;五、六句写韩公归去,以问句作结。

全诗把禅意佛理表现得深沉而富有余韵,深得禅家“无言”之美,写人情意趣,尤为空灵缥缈。所谓“无言之美”,如林语堂说“……宇宙有大美,但难以用言语尽述,必须有融进心胸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的东西,才能识其真谛”(《论东西文化》)。

作者善用疏淡素雅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和世态人情,境界空灵缥缈,含蓄隐约。在晚年的韩维的诗作中显得格外清新。诗人给读者一个艺术境界:茅亭、竹庵、清谈、眼里的佛珠、圆通的春田以及僧人的伽佗。语言平和朴素。画家徐熙在他的“没骨山水图”上,几乎纯以淡墨轻岚烘染,几乎没有着色的笔画却美得那样自然;也是用朴素的笔墨再现“无语”的自然,如同佛家的旨意是难用语言表达的一样吧。他要求不高:“识其真谛”,对友人此行的要求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得到也似乎很坦然:知足罢了。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知足”并非“不求上进”,而是心平气和的继续攀登。对尘世的眷恋已大大减少了的韩维终于有一天他“肯将物外幽情,共语人间心绪”。他的诗作中表现出“世事纷纷一局棋”的淡泊襟怀。

译文:

在溪水边建有一座茅草亭和竹林小屋,我们谈经一整夜却不知厌倦。佛法深奥巧妙为何能跟得上?佛经蕴藏的奥妙也能让人看个明白。额头上镶嵌的明珠虽然本来就存在,眼里掉进去的金屑又能和谁说呢?如果有一天你真正悟到了,就请来找我吧!此时正是春天,米价已经又涨了。

这首诗描绘了韩维归法云后禅房的幽深寂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之情。诗人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将禅意融入诗中,使得诗作充满空灵之美。同时,诗人也通过平淡朴素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尘世的淡泊襟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整体来看,这首诗作表现出诗人对禅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