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杨维桢
南来使者急兵荒,令下吴侬出盖藏。
自是酂侯能给饷,从知汲黯可开仓。
王师刁斗晨连灶,神女旌旗夜直樯。
我有干时书愿上,草茅望阙九天长。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出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杨维桢的诗中,送别、和籴、奏书三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一首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抒情诗。南来使者催促搜藏粮食以应付荒年,我们出粮赈济就像萧何给军队发粮一样;懂得开仓放粮的重要像汲黯那样,懂得为民请命的好官才算是国家的有用之才。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诗人以简练概括的语言交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方地区因灾荒而使者急于要北方的官员搜藏粮食,和籴(即买粮)以应付灾荒。民不安居,催使大臣筹谋赈济,这是对大臣的重托。“急”字、“出”字直接为下面提意见措词。“出盖藏”,比通常以财物资助赈贷或就地散粮更要积极地多了,从这句看出作者是平民里分化出一代治吏的人物,善于从小事推求治乱存亡的整体与趋势,还说明他也想到安抚士卒供给炊灶的生活等等后勤部门工作的同时采取适宜政策维护官粮的高价筹聚而不是苟夺为贪那会害民的勾当。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转折点,由前两句的客观描述转为对当朝大臣的议论赞扬。说他们有萧何、汲黯那样的才干,懂得赈粮的道理。这里用了两个历史人物作比衬。萧何是汉朝初年的名将和丞相,他曾追回刘邦所弃军粮,解决军需不足问题。汲黯是汉朝另一位丞相,他为下层人民所称颂,他当宰相时也主张减轻赋税,与民休息。这里用萧、汲两人来衬托在朝中的大臣们,说明他们都是能体恤民艰的良臣能吏。
五、六两句写王师戒备森严的军营生活和朝廷对边防的重视。“神女旌旗”借指妇女从军,夜间守边也十分警惕。“夜直樯”借指人民的力量在支持边防战事。这两句是写朝廷对灾荒和北方的边患都十分重视,说明作者认为朝廷的政策是正确的。
最后两句是作者写给同年的书信内容,希望同年(科举考试同年的进士)能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直言上谏。这两句写得恳切、诚挚,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
这首诗由送行而议论、而想象、而祝愿,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诗中用典贴切自然,议论纵横驰骋,表现了作者的文才和见识。“干时书”对答“和籴”,小小地名显现全篇。表现手法非常巧妙。总之,这首七律蕴藏着作者的蓬勃心声和不平凡经历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达到艺术上的较高境界。
现代文译文如下:
南方来的使者因为饥荒催促搜藏粮食,命令下达后吴地的百姓都拿出自己的粮食。从这可以看出萧何能给军队提供粮食,从中可以看出汲黯可以懂得开仓放粮的重要性。守卫国家的士兵们早晨连着灶台吃饭,神女一样的旌旗在夜间守卫边疆。我有一封关于国家大事的书信想要上奏朝廷,草民看着九天之上的皇宫盼望着他能够实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