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苏台竹枝词 一十首其一》元杨维桢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杨维桢

《苏台竹枝词 一十首其一》原文

姑苏台上月团团,姑苏台下水潺潺。

月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

现代文赏析、翻译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最有才华的诗人,诗词各精深美。而其写的“姑苏台”,指的是春秋时吴王夫差阖闾筑的离宫,在苏州西南盘门外。

原文“姑苏台上月团团,姑苏台下水潺潺。”两句诗把姑苏台和周围的景色作了简单而优美的描写。“姑苏台上月团团”中“团团”两字用得好,它描绘出了姑苏台上空一轮明月的情景,一个“团”字,给人以圆形之状,增加了美的感受。“姑苏台下水潺潺”中“潺潺”两字用得好,它以水声为伴,增添了夜静的意境,烘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月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两句既体现了景色的动态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对人生的一种思索。月亮有升有落,流水有东流去,然而,这一切流水、夕阳、人生又有常驻的“春夏与秋冬”而有意味,一切都会结束的,月有盈亏又回归大海深处的,“水潺潺”在不经意间已是秋天到来;让我们深切感到岁月的脚步啊是迈得太快的啊。这就给人一种暗示、提醒人们应该去抓住时间的一些实在的东西。“月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有盈则亏,花无百日红。一切都结束了就让我们重新开始吧!把一刻变成永恒吧!

由此作者在此组诗的尾声中借景生情、缘情布景:“绣被夜寒梦去无,木兰桡动水中央”,这两句流露出一种无法留住美好时光,晚上只好寄希望于好梦去追的心理。“木兰桡动水中央”用语极为传神,“桡”即浆板的意思这是突出一抹波痕;忽地掠过舟影;让人目接、耳聆之余低回久视、心追。“重楼跨水两不知”描画的是一种模糊缥缈的整体轮廓和立体意象,“寒螀四泣秋风吹”流露岀孤寂无奈、情感思量心情非常深邃;“静听残钟暮角闲”晚楼钟鼓就更点染了意境的宁静而又沉重气氛!由于本诗中间二联对仗工整,故其诗格调清丽、高雅而又古朴。

现代译文如下:

姑苏台上的明月又圆了,姑苏台下的流水潺潺。

月亮落下西天有时又升起来,流水向东去啊何时还?

夜寒如秋,听残钟声和暮角声,静静躺在绣被里想起往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梦中姑苏台上一叶木兰舟划过水中,哪里是故乡的水中央呢?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