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再用韵荅严衍二上人》明刘基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刘基

《再用韵荅严衍二上人》原文

负郭无田生事疏,微官巳谢不须除。

散愁漫入高僧舍,乘兴还过野老居。

草冷虫声悲杼轴,霜馀蕉叶碎缄书。

黄花素发相将暮,独立凄凉忆往初。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刘基的《再用韵荅严衍二上人》中透露了其归隐田间的思致,其中的抒情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平凡却又远离纷争世俗的尘世外心境。 诗人虽然在人前自我安慰,似笑语从容淡定而摆脱俗念,弃尘从僧了。 而不可磨灭的内心里那一部分精神光芒终究灼人令人向往之,也不乏威慑力。 在对田园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了诗人的隐逸之乐,也是诗人寄情于其中而表达出了自我精神的超脱。

这首诗中“负郭无田生事疏”直接说明了诗人以隐士的身份过着疏淡简朴的生活。他没有城外的田地,只用微薄的官俸解衣退食,以了生计。从“生事疏”中可见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然而“微官已谢不须除”,他已辞去了官职,微官已经辞去,也就用不着再去费心费力地去除草修篱了。一个“疏”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之情。

以下五六两句 “散愁漫入高僧舍 ,乘兴还过野老居”,又是释道眼光里的大诗歌:“高僧”“野老”,也不是别的寺庙里与其他地方的村野平民与云游老人 。同样相送的陌生人找来摆功摆色说话地讨论风云非长远计一夫开掘语言的浅面咀嚼空间的饱餐包含广泛的平淡下两者都无法与你牵手一时的风流为君子偕行了 。面对这一切还有什么牵挂之思和何需企羡之由。自然而然诗情地向以下两联的方向拓展,转向、落实、消失。“散愁”,很虚实结合的一种内心活动。“还”字既说明愁之有还又说明了愁的难散之意 。至于是否真正将愁散了还得联系实际作细致的分析和明确的判断。总不如这句的实境描绘、引人共鸣了。“乘兴还过野老居”,那么这次就一定散得有意无意 ,顺顺当当。其实即使愁也是遇境生愁;这样不但省却了缠绵,更是无愁可散,因而就轻松潇洒得多了。 诗人在这里通过严衍二上人的诗篇又一次回答了愁是散得了吗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怎样解脱精神压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怎样面对生活、对待朋友的问题。他通过物我一体化的方式作了一次真诚坦率的交待:不是苦海无边、愁云难散,而是自己喜爱这闲适的田园生活所以能“乘兴还过野老居”。在隐逸诗人看来他们是在以苦为乐;其实我们面对现实也要笑而向往, 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这样才能于失败之余寻得精神上的慰藉,不致颓唐沮丧。刘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最后两句“草冷虫声悲杼轴,霜馀蕉叶碎封书”,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孤寂清冷之景,从中透露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草冷”点明秋深;“虫声悲”,即《诗经·草虫》篇所谓“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意。这里并列一“悲”字、“杼轴”即机杼,借指诗文写作。“草冷虫声悲杼轴”,不是借虫声以动情,而是自己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出的孤寂之感。“霜馀”句从表面意思讲是描写蕉叶被秋霜打碎后,零落不堪用来包书,含有伤逝的意味。深层的意思则寄寓自己作品文风、学识见解难以在世间持久流传之意。以此表达出作者对自己诗文的不满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失望之情。此句颇含蕴藉委婉之情致 。

这首诗的意境由清幽到凄凉再到悲怆 ,层层推进 ,最后归于苍茫无着 ,在平淡中见深意 ,在静谧中见孤寂 ,在凄清中见凄凉。它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也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读完此诗 ,仿佛一幅素描淡抹的山水画 ,笔墨简约而意境幽远 。

希望这个回答您能满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