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刘基
黄埃晦城市,赤日焮逵道。
荣华能几何,未若山居好。
启扉对平林,辟径入芳草。
丹崖翠萝映,青嶂白云抱。
世事幸见遗,幽趣堪独讨。
新晴景物佳,缓步随野老。
倚岩听鸣弦,息阴憩华葆。
蜂乱觉春暄,鸿惊信秋早。
无荣谢驰驱,有酒任倾倒。
但愿长儿童,稼穑以为宝。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人在繁华的城市中生活得太久,以至于感到厌倦,所以,他看到城市被尘埃覆盖,阳光炙烤的大街小巷时,就更加渴望远离尘嚣的生活。荣华富贵固然诱人,但只是过眼云烟,没有比山居更好的事了。山居可以让人与世隔绝,世事尽抛。刘基的隐居山林之作往往借景寓意深微,笔触流转空灵,从而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诗是诗人寄意于画的题画诗,由图生情、画境入情,表现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从眼前的山居图所见的景色生发,对山居生活的描述亲切自然,不作硬语博收的造作之态。对句工整,颇见功力。“丹崖翠索映”色彩绚丽,给人以明丽醒目的感觉;“青嶂白云抱”写怀抱着白云环绕峰峦的美景休息和领略的奇妙气氛和愉快情趣;取“觅新(雨过草更显苍翠)、霁(倚靠)音(恰听得一道妙曲),一路上渐觉着处处生动着一首人生歌曲”:问花期渐晚”的红豆垂蔓这些诗眼探出竹画面的补述和拓展,显得十分自然。
诗的末四句写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愿长儿童”一句道出了诗人对淳朴、宁静的农耕生活的向往。“稼穑以为宝”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和劳动果实的珍视。这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世味薄人情好”的社会令人难以容忍的时代中生活的人的精神理想和人生希冀。而这正透过画的背景升腾出诗的主题——憧憬归朴的心怀和人丁兴旺的气象是作者为后人托起的福祉和心愿。这理想的祈盼又从大自然美好的生活图景中得到映照,构成极为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就是《题揭伯洪山居图》一诗的全景式的鉴赏了,它的理想光辉无疑成为作者的时代照耀后世的一大闪光。它提供我们借助这一富于美感的图画所表现的宽广无边的清静深远、风景如画的乡村世界和对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理想环境的企慕来考量时代的气氛问题和人的一种失落或逃亡于人世之外的人生何为的艺术人生问题的些许思考和体验。刘基正是透过这一带有禅机般的意象所寓含的美妙的“圆相”呈现了这位田园诗歌勇敢开拓的一代宗师的风采的魅力无穷的形象图式画卷映照在我们面前的另一境界的风采亦自难遮蔽的人生万象的画面予以重新展示于人们的眼前,就是山水画家过人的艺术功力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现代译文如下:
城市被黄沙遮盖,烈日当空烤焦了街道。荣华富贵能有多少时日?不如山林隐居来得逍遥自在。推开柴门面对着一片树林,蜿蜒小路通向芳草萋萋。火红的山崖,翠绿的藤萝相互掩映,青色的山峰白云环绕。幸运地遗忘了人世间的纷繁事务,来到这深幽的美妙环境寻找清闲的好去处。新雨初晴的景物分外美好,漫步跟着村野的老翁。靠着山岩听鸣琴之声,(真让人感到恬适)(溪亭倚亭依岩伫立),在树荫下休息享受清福。蜜蜂因春气暄暖而乱飞,(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鸿雁因秋来的讯息而惊飞。(让我知道)春去秋来时光流逝。(这里没有)为追求荣华而奔波劳碌,(只有)有美酒想倒就倒。(但愿这)永远是儿童欢笑,(此处是)农人们把丰收的庄稼视为宝贵。
希望以上赏析能帮助您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