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秋日即事(八首)》明刘基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刘基

《秋日即事(八首)》原文

槿华数树夕阳时,收拾秋光在短篱。

自紫自红还自碧,只应独有暮蝉知。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秋日即事(八首)

明 刘基

槿花几树夕阳时,收拾秋光在短篱。 自紫自红还自紫,人间独有暮蝉知。

诗题《秋日即事》共八首,此为第一首。这首诗写得非常简约,但是简约之中见出无穷的韵味。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字中,一幅闲适优雅的乡村秋景便仿佛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槿花几树夕阳时,收拾秋光在短篱。”此刻是黄昏,花儿被夕阳照射着,缤纷一时。可惜片刻辉煌不久就将隐退。细嫩鲜亮的红花如果离开花枝的确会使人产生黯淡之感,可花就这么寥寥几树绽开了又有何妨呢?就像身边常有的小天地,寻常百姓家。由于几树鲜花装点点缀,这简短的篱笆墙才增添了难得的雅致,且也收到了不意之佳效。秋色虽然给整个大地披上了金黄璀璨的盛装,可偏有这一篱笆短墙以内的一小块地方,又让夏花作最后的垂恋、抵挡秋的深侵、彰显着温馨的人间情趣。“收拾秋光在短篱”,几个字绘出了闲静之景,耐人联想。“暮蝉”非小音,可“只应”表却是小音。“暮蝉”也可视为夕阳斜挂时树上的蝉,只是诗人为贪图静谧、美好、自在的氛围而特别强调了蝉鸣。

“自紫自红还自紫”,花儿的颜色时紫时红,变幻莫测。其实槿花颜色本来就很单一,只不过是随着夕阳的照射和光线的强弱而变换色彩罢了。然而诗人却硬是描绘出一番富有抒情韵味的优雅情调来:在夕阳的照耀下,槿花忽而显出千姿百态的朱红光彩来——似乎花开时不断流动着的色调产生了种种变幻;于此不宁之境中它更能抚慰反刍烦人心情,可后一句更为惊人,“独有暮蝉知”纯属心理感应却更加润透其味,“自紫自红还自紫”只好紧随着无语。禅家的宗旨在于向人们阐述不要与人世一样执著于世情尘相和因果循环而有所困牵的人生道理。“独有暮蝉知”,亦是远离俗事一路归来的感叹、自语罢了。这就是诗歌,诗人甚至只须寻一个他自己觉得清静的小小立脚点就行;这个世界自会有无穷的富有之趣尽与你撞击;你会心定神悦的“听取”他的弹奏(就是古人所谓“赏音人”吧)。若要说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则可能应该让每一种生存物尽量体现出生命的乐趣(而且越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小生物)并让人在感受到此类生存美感之时达到“心境如水静”吧。因为不论穷思冥想或是当感情充溢而思绪繁杂之际很难形成真正的艺术构思及相应的美感追求等实际更应该是很常见的客观生存状况之一吧?只有一切如水般趋于平淡才可走向新的富有情趣的美及精神至乐的高品位生存方式啊!如此,“在古树喧哗之间细品味落花在微凉夕风中零落漂浮的那种潇洒无拘束之美”,诗人感叹之余欣然作此诗以自娱,实在应该不足为怪了。

此诗境界颇雅致幽静;通篇不用力、自然婉转而富于含蓄、回味;文字简约易解明,却又经意雕琢。古人论诗多有类似佳话记载:“一语未了”,而赞不绝口。对于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则宜于从风格入手、品味并分析意象和境界。而且尤其当分析说明这一风格的意境或表现此类意境方面的独特魅力才是啊!此外它很象唐宋诗中较注重意韵情致之抒写而不太注重对偶工整或平仄律严之句式匀称之长篇古诗。但绝非“近体”之类可以比拟的。这正是它别具一格、自成一体之处啊!当然此类佳作还是不少的!如《题竹石画图》云:“吴兴冻雨飞潇湘,半山石竹如泪香”、《偶赋》云:“秋风欲语菊花枝”等即典型一例矣!只是感觉现代人对古诗词之类的传统精粹缺乏应有的继承和研究理解力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似乎更容易作出如此判别!尽管当代亦不乏多有才情和灵气之人吧?当然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