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刘基
青阳俶载,白日孔昭。草生于野,华发于条。随气成形,或蕊或翘。眷眷兴怀,中心飘遥麦有雉雊,藻有跳。嘤鸣在树,磬管箫《韶》。驾言出游,以犹以陶。皤不可髫,箨不可夭。自非松柏,不能后雕。来者弗畏,往者其消。
青阳,时令诗中比较少见的一首。诗人写春天之生机勃勃,不从花卉鸟兽着笔,而从山野农人的心理感受落墨,别有一番清新气息。这首诗描绘青阳时,也是作者四十岁以后生活的见证。在四库本中,作者在诗的最后注曰:“嘉靖辛亥(五年),时年四十有九,去乡居十三年矣。其间感怀丛集,无所宣泄,故为诗见于篇末。”从这些话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怀才未遇的抑郁心情。
首两句是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青阳,春天。俶载(chù zǎi),开始的意思。孔昭,非常明显。
“草生于野,华发于条”两句是说:野外的野草发芽了,树枝上已长出了嫩芽。这里通过写植物的生机,来写春天的到来。同时这两句又是在写人,人的心情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变得舒畅了。所以接着又写到:“随气而生,或蕊或翘”,心情也随之而变化,故这里既是写景,又是写感情的变化。这两句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是说花草树木随季节的气候变化而生长,一方面是在说诗人的心情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舒畅。“眷眷”承上“草生于野”,“心飘摇”承“随气而养”。这两句中的“眷眷”和“飘摇”是感情上的转折,从“草生”而到“心飘摇”,心情从平淡而转向激奋。“麦有雉雊,藻有跳。”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田野里出现了鸣叫的野鸡,池塘里也有了跳跃的水鸟。
下面几句在《青阳》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这几句中的鸟的鸣声是在寂静无人的野外听到的,那嘤嘤鸣鸣的叫声被特写为:“在树。”加上特写的效果和深远的背景,显得格外幽雅、清新。“磬管箫《韶》”,管乐器和箫发出优美的声音,仿佛是虞舜时(即《韶》乐)的音乐一般。“驾言出游,以以陶。”于是诗人想效法古人驾着车出外游玩。“皤不可髫(tiáo),箨(tuò)不可夭。”诗人已不能像青年时代那样,有着美好的发鬓和想换一副美好的身材,言外之意也是颇为激愤的。“自非松柏”,“不能后雕。”一切都如此惨淡而又不能使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大自然中去净化,并且变换一下自己伤痕累累的心情也似乎是一种幸福啊!这里的每一句话中都有所寄托或寓意!不过把这里牵扯到寄托(专制政体)上去未免过于认真了!这首诗与作者的其他诗作一样自然、清新而又激越!
此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青阳时节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想。“草生于野”四句是景语,也是情语,“随气而生”又隐喻诗人当时怡然自得的心境。“眷眷”两句承前写人,“麦有雉雊”四句则转写游春的心理感受。最后四句为第二段:抒发感慨!全诗层次分明而又自然流利!
译文:
春天的气息开始萌发,白天的景象分外光明。
野草在田野中生长,枝条上花朵绽放。
随节气形成物象,有的冒出花蕊,有的高高翘起。
心里思潮起伏,不禁悠然神往。
听到麦田里有雄雉鸣叫,看到池塘里有鱼跃。
树木上的鸟儿在嘤嘤鸣唱,优美的音乐有如磬声、管乐和箫声发出。
驾驶着车子出游感受陶渊明怡然自得的乐趣,已经鬓发斑白的头颅不能再变成乌黑的头发;不能使自己换一个好的身段去迎接人生的又一次衰弱、夭折吧!假如我们并不是松柏那经得起冬天风霜考验的植物。
那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再去计较了!
赏析:
此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青阳时节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想。“草生于野”四句是景语也是情语,“随气而生”又隐喻诗人当时怡然自得的心境。“麦有雉雊”四句则转写游春的心理感受。“驾言出游”,实际上不是为了出游。那黯然的心情毕竟不能抵制往游的欲望——这种“出游”也不能仅看成是为了怡情悦性了——既然出了门就得信马由缰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