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筑台高住似神仙,恰好堂成及已年。
歌哭于斯人忽耳,死生无度事茫然。
青山底处寻遗史,白雪从今付绝弦。
此夜独登惟见月,清光依旧石阑前。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小雅堂,是沈周青年时代所建,故址在故居启南坊。据史籍记载,小雅堂的建筑规模不小,它建筑在一个高大的台基上,堂宇壮丽,为当时南浔古镇的一大景观。如今我们已无法目睹其原貌,但从沈周的诗中,可以想见它的风姿。
“筑台高住似神仙,恰好堂成及已年。”首联写建小雅堂的高大台基和堂宇落成之时,诗人喜悦的心情。此联中嵌入“似神仙”三字,以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喜悦欢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神仙”一词源于《列子·汤问》“夫子所谓长生不死,不以疾为害者,何异吾之愿哉?”诗人用“似神仙”来形容筑台建堂的诗人自己,可见其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之态。同时,“神仙”一词也暗含了诗人对史氏的怀念之情。人仙相隔,也暗喻着诗人对友人的不幸早逝感到悲伤、惋惜不已。颔联两句叙事兼抒情而以抒情为主。句中“忽耳”和“茫然”是此联的诗眼。诗人忽闻故友噩耗,恍如天崩地裂,有如五雷轰顶,悲恸欲绝。其友情之深厚,感天动地;其对史氏的突然丧失而感到迷茫不安和万般失落则跃然纸上。“死生无度事茫然”句后用“寻”、“付”串写当时的心情: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茫茫青山深处追寻故友的消息和踪迹;世间如此突然之事又有几人能够承受得了呢?故友的早逝如同一曲绝唱,让人寻觅而无着落处。
颈联两句化实为虚,运用对仗的手法,把对史明古的悼念之情抒写得更加深沉而真挚。“青山底处寻遗史”,运用了“青山”的典故。明代学者李梦阳有《过茅山书院》诗云:“庭前短树连山势,屋后清溪出树声。日暮不归人问处,青山底处有先生。”用“寻遗史”点出史明古的名字,同时运用“青山”这一典故抒写对史明古的怀念之情。“白雪从今付绝弦”,运用了白雪的典故。白雪是琴曲名,《列子·汤问》中有善弹琴者钟子期听俞伯牙弹琴时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志在高山流水,而子期善听其音。“从今付绝弦”,写史明古死后如同高山流水一般的琴曲付之绝响。“此夜独登惟见月”,诗人在深夜独自一人登上小雅堂的高台望月怀旧。“惟见月”既是对月而望的动作描写也是抒情。石阑干前,月光依旧,而人事全非。诗人借此表达对史明古的无限怀念之情。
沈周一生追慕古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其诗歌清丽典雅、自然脱俗,“潇洒清新,萧然物外”以此诗为代表的沈周诗评誉最高。从他中年构筑“杜蘅书院”、“杨梅岭馆”和青年筑起高台大厦,重设门楣的事情看出他的诗人情怀、怀才心理与愤世情结并重。“古人非貌而今人亲”。同一前贤遗迹后人效仿却难出其右的却也不乏其人。沈周诗中的小雅堂就是这样一种遗迹之一。此诗不仅在客观上能引发读者对前贤遗迹的向往和追寻之情而且也能在主观上引发读者对自我情怀的观照与体味。
现代文译文如下:
筑起高台楼阁之高耸壮观如同神仙一般的地方 ,刚好堂屋建成的时候适逢你而立之年 。在台上唱歌跳舞忽闻噩耗心情顿时混乱不堪 ,生生死死恍如梦幻一般 。
那片青山何处寻找你的足迹 ,你离世之后白雪之曲从此付诸流水 。今夜我独自一人登上高台只有那清光依旧洒在石头栏杆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