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九日值雨无菊》明沈周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沈周

《九日值雨无菊》原文

重阳薄酒且沾唇,岁患虽烦节物新。

昨日未知今日雨,流年不恕老年人。

篱花欠事无黄菊,江草多愁漫白蘋。

何待齐山始酬醉,小孙须办拾头巾。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九日值雨无菊

重阳薄酒且沾唇,岁患虽烦节物新。 昨日未知今日雨,流年不恕老年人。 篱花欠事无黄菊,江草多愁漫白苹。 何待齐山始酬醉,小孙须办拾头巾。

诗人对于登高赏菊以求心旷神怡的传统重阳佳节,不能到山上去大喝大吃,颇有遗憾,便在厅堂的壁间取笔砚书写了几句能够描绘心中愁闷心情的诗文:“昨日未知今日雨,流年不恕老年人。”“节物虽新欢席薄”,这句前一个“新”字与题目的“新”字正相符合。用这些话来弥补一下过节时没能与菊同游赏味的不足,弥补的办法只是杯酒而已。尽管酒很淡,但毕竟是过节的东西。在诗人看来,到了重阳节这天而不能赏菊,是因病所致,也只好用酒来勉强弥补一下自己心灵的创痛了。这种淡淡的愁绪用淡泊的文字来表达,让人感到非常有韵味。

颔联中的“昨日未知今日雨”,预知今日将有雨意,颇有“天有不测风云”之慨。在封建时代,“老病缠身”的文人都是把天气的阴晴变化和自己的生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忧虑和关切的。“流年不恕老年人”便是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的环境中,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淡淡哀怨。当然,“雨”对于诗人来说未必有多大影响,“节物虽新欢席薄”的心情才是主要的。作者在这种时候还要写诗与酒,足见其苦闷了。尽管诗人心情郁闷烦恼,但“重阳佳节人未老”,还要在病中自寻欢乐。“少年看菊及花老”这本身是一个颇有雅兴的情理之中事情,况且诗人的书屋前的篱边本就有数丛赏心悦目的秋菊!可惜此时佳菊凋零,“篱花欠事无黄菊”,而水滨野草似乎也多愁而漫白苹,风调雨顺年成好,兵荒马乱灾荒年成也罢,“卧闻藩篱人语喧,沙头云起劳望眼。”诗人只能隔篱话桑麻而已。

诗人在这里所流露出的伤时感旧的情绪本是很常见的,但沈周写得很特别,他不是那种直抒胸臆式的写法,而是把诗人的心事与重阳佳节的习俗结合起来,在“佳节人未老”的情理之中插入“篱花”、“江草”的怨思愁绪,淡笔轻描勾勒出一个因天有不测风云而未赏菊花、因人世沧桑而感到老之已至的诗人的形象。颈联的景物描写与尾联的即景抒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何待齐山始酬醉”,固然是无可奈何的话,但诗人此时的心绪也确实需要到登高赏菊以解忧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种经验吧!至于“小孙须办拾头巾”,更是一幅逼真、亲切的老者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画卷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诗句当可陶冶性情、养生益寿了。从整体上看诗人的艺术构思是很巧妙的:没有登高意兴自然也没有凭高望远的景象描绘,“篱花”、“江草”这些虽是眼中所见之物却为伤感的心绪平添了一番“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历史沧桑感,耐人寻味;流年的流逝和诗人迟暮的感觉也没有通过抽象叙述进行揭示,而是随着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动作展示出来,画面有动态之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吟味体会的!

诗作是诗人在遭遇丧乱的情况下写得。一个人经历了一番动乱之后还能感到乐观快慰可见是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当像沈周那样以诗酒自娱、不伤岁华、不吊往昔、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来对待现实,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寻得欢乐、寻得恬静、寻得心灵的平衡!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赏析!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