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南洲为华中天题》明沈周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沈周

《南洲为华中天题》原文

湖水中央地可农,龟蒙游处有遗踪。

沙坪接畛田千亩,玉溆通桥路几重。

凭雨阑干闹荷叶,跨波亭馆夹芙蓉。

开门便有阳光入,曝背观书好过冬。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南洲为华中天题

明代 沈周

湖水中央地可农,龟蒙游处有遗踪。 沙坪接畛田千亩,玉溆通桥路几重。 凭雨阑干闹荷叶,跨波亭馆夹芙蓉。 开门便有阳光入,曝背观书好过冬。

在山水诗中,诗人的生活不是清谈、静观、冥想,而是游览、行动、有所作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崇拜和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往往不是消极的、颓废的,而是积极的。这首诗就是如此。

首句“湖水中央地可农”,就给人一种怡然的生活情趣。诗人漫游湖心,偶然发现这里仍可耕种,不禁高兴万分。他似乎看到这里已经久违的田园又将恢复往昔那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派忙碌的农耕情景,所以“地可农”三字实是颇富启示性的。而且字里行间不免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眷念,仿佛在说:这湖心之地虽然还荒芜着,地可农也,将来定有“草满龙荒”的一天!以“荒芜”寓希望,正透露出诗人由衷喜悦的情怀。句式上诗人采用了虚中带实的手法。“地可农”三字是虚设,为设想之语;而“湖水中央”则是实景,为后面写景抒情所依傍的时地。

“龟蒙游处有遗踪”。龟山、蒙山在吴江境内,为太湖中之岛屿。诗人由偶然发现地可农,联想到这湖中岛屿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高士隐者避世躬耕的所在,仿佛这里至今还留下他们的遗迹。诗人以羡慕的语气来写,自然就带有一种超脱之意,似乎有心追慕那些隐逸之士了。接下来“沙坪接畛田千亩”以下四句,就真切地描述了这里的天然景象和物产丰富,连同那一座古朴雅致的桥和一道蜿蜒曲折通向远方的通衢大道。“凭雨阑干闹荷叶”,“凭”字承上句而来,意思是凭倚在阑干旁,四周一片雨意朦胧,满池荷叶亭亭玉立,一片繁闹的景象。“跨波亭馆夹芙蓉”,“跨波”设想新奇,既切合湖上亭馆形状,又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中亭亭玉立的荷叶荷花。一幅静谧和谐的景色顿时生色。“开门便有阳光入,曝背观书好过冬”,至此我们已经不难领会到诗人的洒落不群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情趣。即使处在冰冷的冬天里也不在意户枢之腐、四壁之寒了!那难得的阳光、那宁静的环境正适合他埋头读书呢!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末句虽是写景抒情兼写读书,却更见出诗人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

这首诗题曰“为华中天题”,实则也是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田园生活的眷念与向往。沈周一生屡试不第,“栖迟柴门”以诗酒自娱。他厌恶官场的腐败和仕途的险恶,隐居田园后自然对这种生活产生了超然之意。然而他毕竟是个有才华而未得施展的文人,“曝背观书好过冬”不免也带有一些苦涩味儿!这正是此诗耐人寻味的地方。此诗前六句写景寓情,形象生动;后两句抒情言志,平淡中见高雅闲淡。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洒脱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寻找到值得赞美的东西!这也是读这首山水诗的一种收获吧!

这是一首充满田园风情画的写景诗,我们不妨读一读,领略一下山水田园风光的美妙之处。不过要注意一点:不能以现代诗的读法去读这首古诗,应该保持一种古人的心态和审美观来欣赏这首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