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灵芝篇》魏晋曹植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魏晋] 曹植

《灵芝篇》原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现代文赏析、翻译

《灵芝篇》现代文译文:

灵芝生长在帝王之土,朱草覆盖洛水之滨。 荣光与华彩交相辉映,璀璨光芒宛若神明。 上古时代有虞舜,父母愚顽又暴戾。 他在田间尽孝道,淳厚仁德永不违。 老莱子七十高龄,身着彩衣娱双亲。 慈母责打不觉痛,反而抽泣泪沾巾。 丁兰年少失慈母,自伤早孤独伶仃。 雕刻木像代严父,朝夕供奉三牲祭。 不孝子见像生悔,犯罪终致失人形。 岳父为此泣血悲,免除罪过全其名。 董永遭遇家贫苦,父亲年老无遗财。 借贷供养尽孝道,佣工劳作奉甘肥。 债主纷纷堵门来,不知如何偿还债。 上天感应其大德,神女下凡来织布。 岁月流逝难安居,呜呼我的先父啊! 生我已然来得晚,弃我却又太匆匆。 《蓼莪》之诗谁所作?念及令人早衰老。 退而吟咏《南风》诗,泪洒衣襟湿怀抱。

尾声: 圣明君王治四海,道德教化日宣扬。 万国皆遵礼让道,百姓家家存虔敬。 学堂礼仪不缺失,孝悌之道行田间。 户户都有曾闵般孝子,邻里尽是仁德贤。 孩童无有早夭者,老者皆得享天年。 愿陛下万岁千秋,慈母亦能享永年。

赏析: 这首《灵芝篇》展现了诗人对孝道的深刻思考与真挚情感。全篇以"灵芝"这一祥瑞之物起兴,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感慨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孝道理想国。

艺术特色上,诗歌采用赋比兴手法,开篇以灵芝朱草喻孝道之美,继而列举虞舜、老莱子、丁兰、董永等历史孝子典故,形成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每个故事都提炼出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如"彩衣娱亲""刻木事亲"等,使抽象孝道具象化。

情感表达上,后半段转入个人抒情,由历史典范转向自身遭遇。"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的慨叹,与《蓼莪》典故相呼应,展现了对亡父的深切追思。最后"乱曰"部分则升华主题,描绘了一个以孝治国的理想社会图景。

思想内涵方面,诗歌体现了诗人将个人孝思扩展为治国理念的思考。他将家庭伦理与政治理想结合,认为孝道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通过"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等描写,表达了对德治社会的向往。结尾对"陛下""慈母"的祝福,既是对统治者的颂扬,也暗含对和谐政伦关系的期待。

这首作品在魏晋时期具有特殊意义,它既延续了汉乐府"以孝治国"的传统,又融入了建安文学的个人抒情特质,展现了诗人作为贵族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细腻情感世界的统一。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