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梅尧臣
汴渠溯复沿,自可见迟速。
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
有粮安计程,无谷不遑宿。
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黄流半泥沙,势浅见蹙澳。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
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雁鹜。
将投孤戍远,四顾危樯独。
强语慰妻孥,多虞赖僮仆。
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
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诗人梅尧臣将物流过程中的漂泊劳苦跃然纸上。现将以重新理解的现代文字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为粮食和水源四处奔波。这首诗中描绘的情景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诗人王正仲乘船归乡,旅途漫长而艰难,他溯汴渠而上,观察着水流的速度和状态,深知旅途的顺利与否全凭着粮食是否充足。然而,粮食的问题使他心中充满了焦虑。
在初冬时节,天气严寒,万物凋零,水源也因为寒冷而收缩。河流变得浑浊,泥沙翻滚,水流浅且收缩,船只行进的速度因此受阻。诗人遥想何时才能到达清渎,也就是他家乡的标志,内心充满了期盼。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望着远方,看着汀洲上孤雁和野鹜的叫声,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他想象着船行到孤寂的边防时,四顾茫茫,只有自己一人在船上,不禁感到一阵凄凉。然而,他仍然强装镇定,安慰自己的家人,告诉他们自己一切安好,不用担心。
当到家时,他发现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树上的橘子也开始熟透。他为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而不感到惭愧,没有辜负陶渊明的理想。这首诗也让我们深思: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我们应该如何坚持下去?我们是否也有梅尧臣那份坚毅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物流过程中的漂泊劳苦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