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梅尧臣
巨石如龙孙,耸耸烟雾里。
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何当助斋盂,菌蕃徒为美。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中国的山水诗中,有许多大石山峰的形象,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大石独立,顶天立地,很可以象征作者的人格和气概。象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就有过“悬崖转石,带沫聚埃”的描写。而刘禹锡的《望洞庭》中也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名句。到了宋代,梅尧臣的《和昙颖师四明十题·石笋峰》则更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词句,把石笋峰的形象写得如龙孙巨石,耸立在云雾之中。
石笋峰在四明,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因为“四面有石笋高千余尺”(《嘉定府志》),所以就称为石笋峰了。四明山水之秀丽,可见一斑。在古代许多诗人的描写中,都很可以看到梅尧臣对自然美的赞赏。此诗写景自然优美,“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从光和声音两个方面写出了石笋峰的特点。这里的明明和纳纳二词,用了叠韵,更见清新。当然,由于石笋峰顶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像是“龙孙”。“龙孙”二字下得很有精神。一个“耸耸”字,更见其峭拔凌云之势。这里的“纳纳”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儿。这里并不是说水流的声音喧闹,而是写出了那种活泼泼地、充满生机之感。“何当助斋盂,菌蕃徒为美。”末二句写出了作者的理想,说明对这种生活向往已久。“何当”也就是“何时”之意。是说这种清幽之处何时才能成为自己的家呢?“菌蕃”也就是野草和菌类很多,是四明山中的特有景色。作者在这里说“徒为美”,也就是自己一个人欣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二句联系着作者的身世和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写景如画,写得形象生动,尤其是对石笋峰的描写,更是生动逼真。全诗写景抒情,意境深远。尤其是最后二句,含义深刻,使读者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译文:
巨石犹如龙孙一般,高耸在云雾缭绕之中。明明亮亮的阳光照射在溪口,汇聚成一片波光粼粼的璀璨光华。
那水声闹腾如同大坝下流水的嘈杂声响,在这山谷中回荡着是多么喧嚣而耐人寻味啊。真希望能够长久拥有这一美好境地,让野蘑菇尽管茂盛生长着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