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王紫微北使》宋梅尧臣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梅尧臣

《送王紫微北使》原文

天子命儒臣,遐方重专对。

持书下西阁,拥节来穷塞。

貂服紫蒙茸,虎旗光彩綷。

将迎走毡骑,卫从罗金铠。

当宣汉恩德,更使胡欣戴。

几日过阴山,南飞雁相背。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宋诗中,送别诗的数量虽不算少,但写得情文并茂,格调高远的并不多见。这首《送王紫微北使》就是其中优秀的一篇。

紫微王禹玉奉命出使幽燕,作者即席赋诗以赠。全诗从语言到意境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首联点明王禹玉奉命出使的背景和使命。天子命儒臣使边塞,这说明当时朝廷对边疆事务的重视。至于天子为什么如此看重王禹玉,一则因为他是当时的名儒,又是翰林学士,文章人品堪称一时之选;二则因为在庆历二年春,辽国提出和谈,以使臣身份参与和议的便是这位王禹玉。所以天子视他为“国士”。而这次奉命出使塞北,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器重。“遐方重专对”这句中,“重”字用得尤其巧妙,它既可理解为朝廷对王禹玉的高度信任和器重,又可理解为中原王朝对边疆各族的威镇和声势。这样宏阔的意境,以前还没有人尝试过。诗中“天子”与“儒臣”两句的对仗也很精彩。特别是“持书下西阁”与“拥节来穷塞”两组,表现出节镇北国的儒雅风度与此次奉命出使的壮举,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

第二联描写出使途中的景象。写实之外又赋予了浓重的主观色彩。特别是这两句中,“下”、“来”二字之所以用得有神,是既表现出了出使途中的自豪感、荣光感,也流露出了对于出使塞北的艰险、甚至对于生离死别的惧怕。“拥节”而“来”边塞,节是旄节,上缀有金字,表“朝廷使者”身份。“下”西阁本是恭谨而行的礼节,却一下飞升至塞北穷塞之上,这与前两联相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反差正是通过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创造出来的高远意境。颔联以叙事发端之后,转向写景,而且想象之辞已屡见不鲜了。但这里写景不是客观事物的自然描绘,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移入。“虎旗光彩綷”,旌旗上刺绣着虎形的纹样,在北风中猎猎作响,光彩烨烨。这里“虎旗”二字已隐约透露出一种威势。“将迎走毡骑”句更是把这种威势推向了极致。“将迎”是两军交接;“走毡骑”指迎接他们的辽国骑兵。“毡”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骑工具,“走”字则表现其行动迅速、敏捷。这两句合起来讲,便是前队与辽军先头部队即将相遇接仗。而紧接下去的两句“卫从罗金铠”则是写宋军后续部队的盛大规模:辽国骑兵簇拥着随行的宋军将士,数量众多且装备精良。这一仗一实一虚两段中我们既感受到即将出发的君临边塞的气势恢弘场面和逼人的战场氛围(虚写的途中境界凭一个“将迎”令读者直觉至此)又在神秘的预想和回味之余思致无穷这一系列的意境也是大起大落的词语借托修辞中浑融出的精湛效果。

颈联两句由写事转为抒情议论。“当宣汉恩德”是全诗抒情的核心所在。“宣”“德”,即宣扬恩德之意。“汉恩德”三字正是诗人所要宣扬的内容:朝廷对边疆各族的恩德深厚。“几日过阴山”,由“汉恩德”自然引出这次奉命出使的任务之重、行程之远、意义之大。“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古以来便为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分界。“南飞雁相背”,既衬托出这次奉命出使的时节——秋天;又象征着这次奉命出使的任务——和谈;同时还表现出作者面对雁阵南飞所引发的对兄弟之邦关切之情——作者与王禹玉年龄相差仿佛,或许还有更深的含义吧?但雁字如何能听懂人语?然而诗人却异想天开地幻想道:“南飞雁相背,不久我归来。”借用雁阵南飞的这一自然现象来传达出人对恩德的颂扬(这是并非罕见)竟然引发如此妙趣,除了那些谙熟历史掌故且见其灵光的诗人能办到外,在今天怕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