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梅尧臣
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
清香莫把荼醾比,只欠溪头月下杯。
下面是按照您的要求,用现代文翻译、赏析的梅尧臣的《京师逢卖梅花五首其一》诗句:
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 在驿使前,曾有人骑马往返,回来时正值初春时节。 清香莫把荼醾比,只欠溪头月下杯。 梅花的清香淡雅,不要与荼醾相提并论。只可惜少了溪头月下,品尝这梅花的机会。
现代文译文:
曾经有驿使前去往复,初到北方的人却见到这里开满越地的梅花, 芬芳的气息让我喜欢得不想拿荼\(一种花\)来作比较, 可是人我差未免缺憾只有依靠未来能在溪头赏梅时的那份情趣来弥补遗憾了。
这是一首描摹了越梅(家乡的梅花)品格及赏玩姿态的小诗。尽管这位卖梅子的女子在京城只是众多人中间的一个小角色,尽管“梅花”在这组诗中排在“最末”,但却因这位女子最具人间情味而入选,不愧为宋代小诗的佳作之一。前两句先写卖梅子的姑娘介绍自家产品的出身。“北人”初识越梅,“北人”二字用得好,因为“梅花”开于早春,其时在冬春之交的季节,天寒之时,南人爱梅咏梅赞梅者多有之。从驿使“走马回”看,其速度之快说明路途不远,北人初识越梅是正常之事。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我乃越梅也。”这既是写实,也是暗示:北方也有梅花。这不仅对那些久居北方的人是一慰藉,而且对那些喜欢咏梅之人也是一快事。于是顺势而下,再写越梅的特点:“清香莫把荼_(一种花)比。”说“莫把荼_比”,自然不仅仅是说香气,因为荼_花再香,与梅花比起来也自惭形秽,这不是梅尧臣语言直白的地方。“清香”只是突出梅花气息的美好给人以淡雅、清幽之感;然而不止于此,“只欠溪头月下杯”。夜色笼罩下的小溪畔,一支盛开的梅花该是多么迷人?可是“清香莫把荼_比”,只是“欠”着这个意境。看来他很有些“恨无倾城色”的遗憾和失落感了。于是“清香”、“明月”、“小溪”、“梅花”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幽、淡雅而富有情致的赏梅场景和意境。只是赏梅之人何时才能有幸一睹芳容呢?不得而知了。诗歌的主题情境是作者渴望赏梅但又知难而进的矛盾心情,语言朴实无华如话家常。没有夸饰之辞,也没有绮丽的色彩,却道出了咏物小诗“以淡雅取胜”的特点。这也正是这类小诗的特点所在。诗人通过对卖梅姑娘所售之梅的品格及赏玩姿态的描摹,赞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和自然生活状态,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向往和渴望。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诗人没有用夸张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表达方式既真实自然又朴素感人,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高度观察力和表现力。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自然观,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总之这首诗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格和自然生活状态。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成为宋代小诗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