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谢宾客挽歌三首其一》宋梅尧臣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梅尧臣

《谢宾客挽歌三首其一》原文

自昔居门下,游观必许偕。

岂将千里别,遂入九泉乖。

已恨霜松折,行嗟玉树埋。

苍生空有望,丹旐不胜怀。

曩日言归里,飞章愿乞骸。

今朝赤松畔,烟垅对苍崖。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谢宾客挽歌三首其一

梅尧臣

自昔居门下,游观必许偕。 岂将千里别,遂入九泉乖。 已恨霜松折,行嗟玉树埋。 苍生空有望,丹旐不胜怀。

你我情谊早已超出师徒的界限,相游也必是同行同观。作者从来不主张友情关系停留在师生关系。倘只限定在一个“门生师从”范围里,岂非青春流光。 而这普通友情极有意味。作者要“游观必许偕”,却是至死也难得到实现的。不料今天竟尔诀别,怎么不叫人扼腕痛心!想到当年,同游赏观,同欢笑流泪,如今却只影形单,怎不使人“已恨”又“行嗟”? 恨的是无情别离,悲的是玉树摧残。诗人运用了连串的比喻,对逝者深切悼念。前四句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后四句转入正面的直抒胸臆。

苍生句是对亡友的安慰和期望。他希望知己在另一世界能超然物外,再不受尘世纷扰。然而“丹旐(zhào)不胜怀”,此情此景,如何舍得!这结句也是对朋友对自己说的:你虽离此而逝,但音容笑貌都在心上,在你治下的百姓心里。这比生时更不散去。 故生者要永远缅怀!讲多无益,还是凭吊逝去的知心朋友吧!“宾客”点亡友官职;“赤松畔”即“昆仑”或“高岗”之旁。古诗“赤松早谢兮人世如秋”而作;并赤松子服用玉屑仙去的故事有关。《列仙传》中有《赤松子》一篇云:“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得道者亦数百人。”可见这是古代的仙话。但是这里所咏却是悼亡主题,赤松的服食之物只是渲染凄凉凭吊气氛而已。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浅近自然的比喻,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缅怀和深厚同情。全诗感情真挚而悲切,哀而不伤,使诗的主题得到充分体现。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