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宋梅尧臣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梅尧臣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原文

高斋谢公殁,此地即危楼。

不改窗中岫,无停川上舟。

壁阴缘薜荔,城暝笑鸺鶹。

万井晓烟合,素霓横树头。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宣州杂诗二十首之一

梅尧臣

高斋谢公殁,此地即危楼。 不改窗中岫,无停川上舟。 壁阴缘薜荔,城暝啸鸺鶹。 万井晓烟合,素霓横树头。

这首诗是作者为宣州(今安徽宣城)某处高楼而作的一首七绝。宣州在宋代时为文化、经济重镇,有谢朓楼、高斋等名胜,为文人墨客游咏之地。

首句“高斋谢公殁”,谢公即指东晋诗人谢朓。谢公所建之高楼,亦为宣州名胜。据《南史·谢朓传》记载:“朓尝登楼赋诗,曰:‘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又曰:‘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梅尧臣在宣州高楼游览时,缅怀谢朓,兴发为此诗。

“高斋谢公殁”,意为高楼即以谢公而得名。但诗人别有会心,认为高楼之妙处在“窗中列远岫”,亦即谢公所居之窗中所见之景也。“此地即危楼”,是说宣州此处的景色、位置等与谢公昔日登临之处相似,故以“即”字相连。“危楼”二字,既指高楼耸立,又使人联想到谢公诗句“窗中列远岫”,从而领略到一种高远境界。

“不改窗中岫”,谓高楼之景不变也。“岫”即山峰,“窗中岫”即从窗口望去,可见峰峦起伏,上出霄汉。“不改”,赋予高楼以生命和灵性,含有江山如故之感。这正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情景交融、意境合一的佳境。

“无停川上舟”,语似浅显,然必细心领会,始知其妙。诗人登临远眺,见到川上舟船来往不停,便悟出事物更迭、荣枯变化的哲理。“无停”二字,含有舟行不停、川流不息之意。人世间的荣枯兴衰、变迁代谢,自然界中草木黄落、流水花消等景况,都在这个“无停”二字中得到概括。舟不停则不蔽川,与“景翳翳以将入”(《归去来兮辞》)同理。这里似含有作者在人生路上孜孜不辍、奋发向前的情致和决心。同时,“无停川上舟”与“不改窗中岫”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赞美之情。

颔联写楼前有藤萝、薜荔缠绕于屋壁之上;夜晚城中万家灯火,夜色苍茫,令人惊奇的是,夜猫子在城墙上呜咽怪叫;早晨放眼望去,只见万户炊烟袅袅升起;远望树梢,彩虹横卧天际。此联对仗工整,且写景生动形象。“壁阴缘薜荔,城暝啸鸺鶹”,阴暗一词,状薜荔之繁盛;幽暗之极,方有夜猫子啼鸣。两句中把近景远景结合,构成一幅立体而富有声色的山水画。

最后两句写的是万井炊烟与素霓相接而成一片的景象。“万井”是人口极密集的地方,“素霓”指白色的虹。“晓烟合”描绘晨雾朦胧的景象,“横”字说明炊烟与天上的云雾混为一体。诗人身临其境,目睹此景,不禁为之倾倒。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佳境。

这首诗以景起笔,由景及情。诗人通过对谢朓所居高楼今昔情景的追慕想象,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川、城乡面貌的赞美的情怀;且成功地融抒情于写景之中(上、下四句中都各有四字定格有锤炼精警、和谐贯气之妙),形成了含蓄隽永的风格和情味;并在状观景之中苦心追求语工合律(如“壁阴”“无停”“晓烟”“横树头”等字的锤炼),使之浑成无迹,进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冥合“景入意会”的审美效果(如“万井”“素霓”“山林之士”“廊庙之才”等语可证)。这些都有助于诗人对山水诗意境和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