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梅尧臣
河为中国患,亦为中国利。
其患啮堤防,其利通粮馈。
分流入浚汴,万货都城萃。
积淫或暴涨,旱暵或滞疐。
疏导欲其宜,径度有所异。
曩者多邀功,用之殊未至。
十私而五公,岁久害愈炽。
溃溢必归尤,庙堂难决议。
明明圣天子,自选中常侍。
银璫插在貂,身小勇且智。
上从广武城,下及淮与泗。
回险帖凿繁,所画由所寄。
尝以勤厥身,又能和众吏。
前日有尽心,於今病憔悴。
此职方藉人,加餐当自为。
《送史供奉汴口都大》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有一条重要的河流被称为国家的祸患,但同时又对国家的粮食运输有着重要的贡献。这条河的河水不断地侵蚀堤防,给沿岸的居民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但另一方面,它又为国家的粮食运输提供了便利。
汴口是这条河流入京城的重要通道,每年大量的物资都要通过这条河流运送到京城。然而,由于疏导不当,河水有时会暴涨,有时又会滞留不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诗人梅尧臣对汴口的治理充满了期待,他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疏导方式,让河流能够顺畅地流淌。在他看来,前人的疏导方法多有弊端,虽然有些人的目标是为了邀功请赏,但是时间的流逝让这些问题愈发严重。河水泛滥、溢出等严重问题也由此而来,使得人们在朝廷上争论不休。
而如今,皇上亲自挑选了一批勇猛而有智慧的侍卫,让他们去治理汴口。这些人深入前人未曾踏足的地方,甚至到了广武城下和淮泗一带,经历复杂的工程艰辛,规划了适宜的路线。他们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勤劳之感,还能带动地方的官员共同努力。梅尧臣以此表达了他对未来治理汴口的希望。
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仅表达了对汴口治理的期望,更寓意了朝堂政治生态的转变,寄望于朝堂清明、国泰民安的美好未来。这种怀古忧国的心态深深地印在每一句诗句之中。
总之,《送史供奉汴口都大》一诗反映了当时朝廷治理的重要议题和诗人的历史关怀。同时,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描述和寄托,梅尧臣也表达了他对朝堂清明、国泰民安的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现代文译文:
汴河是中国的祸患,也是中国的福祉。它不断地啃噬堤防,引发困扰;但同时又为粮食运输提供了便利。它分流进入浚汴,汇集万物于都城。有时会过度积聚,导致洪涝;有时干旱滞留,影响农业。
要找到恰当的疏导方法,需要深思熟虑,让河水径流有所差异。以往的人们多图功利,用之却不到位。十个人中私心五公,时间久了害处更加严重。河水的溃溢泛滥必定归咎于不当的治理,朝廷决策困难重重。
现在圣明的天子亲自挑选侍卫,亲自前往广武城,下至淮泗一带勘察地形。他们规划的路线复杂而又繁忙,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他们以身作则,带动众人勤劳付出;他们又能和谐众吏,共同治理河道。
他们以前尽心尽力,如今却憔悴不堪。但我相信他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希望你们也能好好吃饭,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