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唐李白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原文

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

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

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

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

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

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

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

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

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

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记游诗。他在游览了江南的山水后,产生了出世归隐的念头,用一种朦胧的语言来表达他既想“人间事”又想“寻山水”的思想轨迹。诗一开始便写自己随着秋风来到了梁园(在今河南开封一带),听到传说中的仙草可能会因为秋风吹过而衰残,于是也担心自己不能久留。接着写自己此行并非为了求仙访道,而是为了赏玩山水,但途中名山难遇,因此心内欣喜之中又带有几分怅惘。

“渡江如昨日”以下八句,是作者对敬亭山的描写。黄叶飘飘,飞旋而下,好像在向人作最后的告别。敬亭山令李白感到惬意的是这里的符合自己的素志,因而放棹畅游,尽情领略山水的清丽之美。这里的山川风物与作者的性格情趣是如此的相投,以至使他忘却了人世的一切纷扰和羁愁。他甚至觉得这敬亭山就象一座金山,在江城周围冰然矗立。“冰谷”二句是此诗的警句。作者用一“冰”字来形容山谷的清凉和明净,用“秀”字来形容敬亭山的苍翠和灵秀。此二句描写了周围的山峦与敬亭山抱江城形成的一个既旷荡而又具玲珑之致的画面。这一画面的呈现,是以群山的层迭罗列为基础的。“冰谷”、“清辉”则以天地之间的寒洁晶清衬托出山川之壮美,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山川形迹的无比倾倒。在这样的氛围中,“粲粲吴与史”出现了。这并非在写他们的衣冠如何堂皇而华丽,而是强调他们是显贵朝廷、为天子所瞩目的人物。“水国”二句进一步用他们的隐没来衬托敬亭山的形迹之美和难以企及的高远境界。“会公”以下六句是写李白与会公的对话。“宝”是宝座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敬亭山的高峻挺拔。“扫粉壁”三句是写李白文才的。“雪山”句是说敬亭山上有许多题咏的石壁已被墨客题咏得遍体新文了。“为余”以下六句是写李白对敬亭山的依恋之情。“幽栖”指隐居,“陵阳美”指敬亭山山水之美。“天开白龙潭”以下四句则是写作者遐想联翩,心潮起伏,想到将来归隐之时再来游历这陵阳山水。然而现在还不是离去的时候,所以只能寄书信给会公,请他为我在这明月照耀下的敬亭山留个空阁以解我愁颜。

这首诗是李白出游江南的记游诗之一。他在诗中把梁园至陵阳间的山水写得如此富有情味,而且写出了与自己素志相关的山水之灵妙、峻洁。同时也表现出他虽有归隐之念却仍不免流露出一种既想超脱人世又想有所为的朦胧之情来。这样的思想轨迹正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所常常无法避免的矛盾。

译文如下:

我乘着秋风从梁园飞驰而来,瑶草恐怕要因秋而凋零了。途中虽常见名山,但哪有闲暇弄月赏云?渡过江去好像昨天的事情,黄叶飘飘随风而下。敬亭山很符合我的素志,我停下船桨沐浴在清辉里。冰谷明亮秀丽,陵阳山峦怀抱江城。粲粲吴君与丹阳,衣冠堂堂闪耀京城。水乡多英奇人物,我像鱼儿隐身在幽草中。与会公相会是真缘分,停留的的地方都象珍宝一样吸引着我。在他的斋室大振尘俗,高论纵横而不受束缚如同高天行云无所阻难。尘世人迹不能到的地方都有着飞舞飘荡的经文在上面熠熠生辉。为我讲述幽居的趣事,又赞美陵阳山的美景。天开白龙潭映入清秋水之中,黄山石柱高耸入云而不知其顶在何许?黄鹤久不来此地了,此地有子安(即司马相如)倦游之处已是故景依稀,其意味多少还在怅望之中!江乡景色怎么能穷尽东南胜景之极限呢?放眼望这重峦叠嶂之境大有登封意蕴。丛峰重叠好似登上去便可与白云齐平。听说此行我欲策杖振衣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