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钱澄之
给事趋朝袖草雄,更生笔削果虚公。
金吾奉主宜无过,中尉从龙信有功! 多难未须增水火,一隅底用判西东!向来本触元勋忌,岂谓元勋志与同!
端州杂诗 其一
钱澄之
给事趋朝袖草雄,更生笔削果虚公。 金吾奉主宜无过,中尉从龙信有功。 多难未须增水火,一隅底用判西东。 向来本触元勋忌,岂谓元勋志与同。
这是一组描绘端州风情的小诗。首句“给事趋朝袖草雄”中的“给事”,是官名,指给事中,为东汉以来加给侍中、侍郎、给事中的侍官,给事近侍,便于顾问应对。“趋朝”即上朝,“草雄”谓草拟诏旨。“更生笔削果虚公”出自《汉书·陈遵传》,文帝与邓通私宴,有一司马喝醉了,骂了皇帝,皇帝欲作废立处分,遵独为他草谢过罪章,深得笔削之妙。这一句意谓:自己作为给事近臣参与草拟皇帝诏令,又做了翰苑名家的属官,如实奉命行事。颔联上句用典“金吾”即“卫尉”也称中尉,“从龙”是用《三国志》故事:杜预因平定江东,以功进封梁国公。多难的诗人们都说由于受到武皇和皇帝叔的恩赐使他们的日子比较好过。“水火”暗用孟郊《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庵下江西》诗句“世路如区县,易沈亦易枯,忧忧增烦煎,半生事余躯”,表现动乱时期各阶层人士的处境。“一隅”指边远地区,“判西东”用《后汉书·仲长统传》李贤注:“今人处内而不遇时,则怀居而怨乡里;在朝而不得君臣之际,则有乡党而怨之。”作者在端州僻远边地栖身幸免于乱世动乱、争夺天下的升沉进退,“由来道路只西东”。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流转西东各州任职。《太平广记》记载;高齐时富翁吕用之妒忌州客潘淳资财盛矣;尽图踪迹,“载赃持械以诛之”;诗人此处亦含蓄其事。颈联直承颔联来,以平实的语言抒写自己生活境况和思想感受。虽然自己处于乱世多难之中不必像古人那样大动干戈、颠沛流离、备尝艰辛;但是长期以来处于动荡流离的生活也颇觉不易为。“多难未须增水火,一隅底用判西东”,应视动荡时代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来说也是有道理的。它包含了在一种险恶形势中藏身如履薄冰般的忐忑不安的心境。“从来道路只西东”,包含了已往人处朝不保夕的生活。“未须增水火”,“西东”二者为代称南北(义同南北二帝)若依诗歌的本意它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上在专制皇权下的诗人长期的颠沛流离动荡不定的生活缩影和一种宿命、无奈的心理抗争、积极的生活态度,尽管为一些貌似胜利的而随遭罢斥失落的官吏、豪绅们的苦衷却是一种道不出的忧患情绪的表达!下联的意思很清楚,“向来”谓以前之失。“元勋”,本指封建功臣之有大功者,此特借指上文之皇帝重臣;“岂谓元勋志与同”,“岂谓”,岂知;非知我者也。“志与同”指皇帝与重臣之间的龃龉和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于身处其中的诗人带来的生活的影响。“向来本触元勋忌”也是说诗人在端州动荡不安的生活本身即源于这位朝廷重臣的不满和忌恨;诗人的被贬谪与流放也即由于这位朝廷重臣的嫉妒所致。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它不直接坦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以典设问作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是典型的古人诗歌创作中婉而多讽、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的运用。“以曲为之防”表达内容弦外有音,“将直语为婉词”使作者思想感情表达更为含蓄蕴藉,使读者体会作者感情有一个“含蓄回环”、思考追寻的过程于回味中求得启迪。“自古文人少得意”,这就是文学艺术的丰富多样性与多元性。“无由吻其会,径入幽思茫然”。赏析作者钱澄之诗歌创作的成功得益于上述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