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昭江三首 其三》清钱澄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钱澄之

《昭江三首 其三》原文

失路孤臣何处奔,仙回洞里故人存。

孙嵩复壁谁分义,榜掠甘心誓不言。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昭江三首 其三

清代 钱澄之

失路孤臣何处奔,仙回洞里故人存。 孙嵩复壁谁分义,榜掠甘心誓不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遭遇国家破败,自己无路可走时,仍坚守道义,不屈不挠的精神。

首句“失路孤臣何处奔”,诗人以自身的遭遇为切入点,表达了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作为一个无路可走的“孤臣”,不知何处寻求归宿的窘迫和无奈。“失路”,即没有出路,身处困境。“孤臣”指的是那些被当时世界遗弃的、独自承受苦难的臣子们,这恰恰表达了作者的自况。首句采用赋体手法,直抒胸臆,揭示题旨,使读者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无以投身的真实处境。第二句“仙回洞里故人存”便顺势而来描述诗人的归宿和希望能够保存自己力量的所在。但这种向往最后无非如梦一场罢了,“仙回洞里”,比历史传说中的天国、神仙境地还要邈远。“故人存”二字悲戚之意隐然而出。一去难回的惨状至此道出。诗人的一生是否算一个失败的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断定,因为人的一生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痛苦,还有那些不成功却成功的经历。至于说是否应该为人生留下一点痕迹,如钱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的时代只能有失败的结局。历史往往并不公正的对待他们,而是将他们作为过眼烟云轻轻带过。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因此“故人存”三字无疑加深了诗人痛苦的形象,并且拉长了悲戚的回响。

在巨大的、命运的悲剧性压力之下,大多数的人们肯定会去寻找牺牲品与受害人双方都能够获得精神补偿的意义机制或释放情绪的空间机制。“谁分义”三个字可谓诗人掷地有声的反诘。一个人因做了一点小事是否就能够完事大吉了呢?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精神层面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历来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但两者并非是并行的关系。钱先生在《田间诗话》中说:“诗不在有字句处是,若论工夫,天机活泼处更大于字句之细也。”这种思想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对于善恶之辩的认知问题诗人用了不同的手法处理:从字面上看是在论善恶之分(实际上则隐藏着对自己遭际的哀怨),最后点明是为的是保护自己不被孙嵩一类人所“榜掠”,由此誓死不说一句坏话(即使对自己冤枉迫害的人亦绝不污蔑半字)。这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对善恶不分的悲愤之情。同时又隐含着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之意。在巨大的历史悲剧面前,诗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尊严。

这首诗以直抒胸臆开篇,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前后映衬,将诗人身处困境仍不失尊严的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也因此波澜起伏、委婉动人:作者借昭江旅感,倾述隐痛;表面悲凉哀怨,实则豪宕慷慨之气贯串始终;令人感叹世态炎凉之余又不禁遥想那位沉默远逝的钱琦老爷子风流事业的不朽后人读了元程文立墓中杨方平《题钱琦〈昭江秋月图〉》后所云:“公归道山我漂泊,月色依然江水阔。”所幸的是钱氏父子身后声名远播,流芳百世。而钱澄之本人也因《田间诗话》等遗著而使自己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得以恢复和重建。这样看来这首诗也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即使历史无情地抛弃了你,但你仍然能够以高尚的人格和顽强的精神赢得后人的景仰和尊重。这正是钱澄之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至于译文部分,由于原文采用了文言文的形式,我无法用简洁易懂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建议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