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钱澄之
堵相临边未建勋,梧州矫诏册滇云。
便宜本自朝廷赐,封事无难咫尺闻。
谋启贼臣凭假借,使烦属国重纷纭!即今庙议何时决,圣主殷忧孰与分?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勾画出清代中叶政治舞台的悲喜剧。封建官吏的真实嘴脸和贪腐无能的形象被巧妙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是清人咏史述事的绝句中的佳作,读者能从中品味出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痛切之感。
诗的第一句是“堵相临边未建勋”,说端州(今广东肇庆)一带的老军头儿堵相临近边界了。这句“貌似”轻描淡写,客观地介绍情况,实际上笔锋一转却暗示这位“堵相”的身份很可怀疑。读者便想:这相公不去戍边卫国,却以长辈、老人的资格去享福了,大概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本领吧!这正是诗的妙处。
第二句“梧州矫诏册滇云”,说的是梧州(今广西梧州)地方接到朝廷矫诏,册封端州叛贼为云南王。这里的笔法就更为曲折了。明明是叛贼称王,却偏说是朝廷诏封,诗人用意十分深婉。从这句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政治清明、主权未丧的情况早已大不如前了。
后六句就是对于贼臣的贪赃枉法、朝廷的屈从苟安和君主的忧虑不决的描写。前两句“便宜本自朝廷赐,封事无难咫尺闻。”写出贼臣的擅权和朝廷的退让。“便宜”是指随机应变、各得其所,这是贼臣贼子们惯用的手段;“咫尺”则显示了贼臣的近臣们活动的方便和朝廷的退缩。后两句则揭示贼臣的祸心和朝廷的畏怯心理。“谋启贼臣凭假借”,是对于贼臣而言的,表明朝廷已成了贼臣篡逆的工具。“使烦属国重纷纭”,是对于朝廷而言的,是说已多次奏明而事情并未决定,故意加重摇不定。总之,“自上皇悔过称藩之日始”,而诗中却说是“何时决”,把统治者既打算顺从又打算反抗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即今庙议何时决,圣主殷忧孰与分?”这两句质问之意极深。诗人面对着庙谟不振、藩镇未靖、主忧臣辱的局面,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慨。
钱澄之在清初诗人中,是最富于正义感的作家之一。在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他始终不屈服、不甘辱、傲骨凛然、同情人民、讥嘲权贵。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对文字狱采取宁右勿左的态度,作为进步诗人的钱澄之处境很狼狈。但他也从不灰心屈从。这种正义精神与诗歌创作构成了他的一个特色。《端州杂诗又十一首》是他晚年谪戍端州时所作,是他晚年诗歌创作中的珍品之一。
用现代文翻译如下:
边境上出现了堵相这样的权贵,他并不是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而是为了享福来到这里的。在梧州他矫诏册封叛贼为云南王,明明是叛贼,却说是朝廷的功勋。便宜从事本是贼臣擅用的权力,现在又拿来利用以谋求更大的私利,使他管辖下的属国更为繁忙起来。当前朝廷与贼臣谁胜谁负尚难定下来,就连圣明的君主也为此而忧虑重重,到底该如何是好呢?谁来与君主共同承担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