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郭应祥
饯筵绿绕红围处,只这孩儿。两泪垂垂。不忍教人遽别离。
别离不作多时计,千日为期。却恐归时。人道寻春已较迟。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词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采桑子·赠丽华
宋·郭应祥
饯筵绿绕红围处,只这孩儿。两泪垂垂。不忍教人遽别离。 别离不作多时计,千日为期。却恐归时。人道寻春已较迟。
这首词题为“赠丽华”,实则是一首闺怨词。郭应祥是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他曾与名妓丽华相识,并互为知音,留下了这首佳话。
上片写丽华设宴为作者饯行。“饯筵绿绕红围处,只这孩儿。”绿、红指酒席上的绿色、红色饰物,这里代指酒席。古人饯行时也设酒宴,但此处的饯筵并非因为出行,而是因为不忍遽别,所以频频设宴相送。“两泪垂垂”,写出了丽华因难舍难分而悲伤啜泣。“垂”字暗示丽华已强忍泪水,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孩儿”是对年轻女子的昵称,带有一种亲昵、疼爱的感情色彩。这一句写丽华丰富的内心感情,虽只是平常的一滴眼泪,却能让人看到她的温柔、善良和纯真。在这里,作者以含情脉脉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姑娘,显得十分亲切。
下片写作者对别离的预作打算和对未来的担忧。“不作多时计”承上片“遽别离”句而来,意思是说这次别离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会相聚。“千日为期”却是“却恐归时”,疑虑、担忧引出的结句常有出人意料的妙笔。“人道寻春已较迟”,说的是当此晚冬时节,春已不远,或恐春阳萌动无人及时发现,会推迟到暮春;或恐在等待中发现错过了季节,难以再有花开之际的喜悦;或又担心盼到的春色不如他人的描写传神。然而不论有什么担心,这一切都会化作歉疚的怅恨——只是这一瞬间忧虑罢了,读者也会明白这种优患之于作者是一去不返了。“末句撇开本题切住赠丽华,并连及前阕饯别之事,全篇神理尽出。”1这段话点评得很到位,“全篇神理尽出”,说的是对全词通盘考虑之后展现出它跳荡变化的思维逻辑;而这逻辑正是由情感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它既体现了词人对于未来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又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襟和乐观开朗的性格。
总之,这首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笔调明快、意境清新、抒发了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