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金幼孜
浮生若萍梗,岁月易蹉跎。
久客乡书少,慈亲白发多。
春回残雪在,腊尽小年过。
未就閒居赋,聊吟桂树歌。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诗人在腊月二十四夜的偶然所得,这首诗情感丰富,寓含着诗人的种种心声。诗的开头就十分动人:浮生若萍梗,岁月易蹉跎。以“浮生”来比拟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这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名言,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动荡不定的生涯,非常贴切。说它“动人”,因为这不仅是诗人的自况,更是因为诗人通过对自己生涯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整个封建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愤慨。岁月如梭,时光易逝,这最普通的道理,却常常为人所忽视,人们总是在不断的人生挫折中体验到生命的衰老与无常。但诗人不然,他不但能认识到这一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合进去,从而使诗歌既有哲理的思考,又不乏生命情感的温度。“久客乡书少”这句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少”字连用在这里的意味深长:一则表现了漂泊之久,消息断绝;二则表现了思念之深,故而书信稀少。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哲理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慈亲白发多”一句更是感人至深。在封建社会中,“父母在,不远游”是一条几乎不可违抗的伦理律条。为了生活或仕途,诗人离家远行,求取生活之路,无暇回家侍奉含辛茹苦的母亲,这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人的共同遭遇。诗人将母亲的白发入诗,除了让人想到母亲为儿子颠簸一生而自感苍老之外,还让人想到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在儿子离家日久、消息断绝的情况下,母亲必然为儿子四处打听寻觅的消息。这样的写法就使全诗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春回残雪在”一句写出了冬去春来、时序更迭、岁月不居的匆匆景况,也写出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淡淡的忧伤。“腊尽小年过”一句则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又一年将尽的孤寂落寞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能够暂得偷闲,有所放松,聊以自慰的是:“未就闲居赋,聊吟桂树歌。”这里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暂且自得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环境里做诗抒怀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读者也就理解了全诗所展示的既苍凉又充满生气的生命情感:那悲凉的漂泊生涯、对父母的深情思念、时序易逝的孤寂落寞、闲居的期望、生命的淡淡的忧伤以及自得的情绪……这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引人遐思的艺术魅力。
译文:
一生漂泊如浮萍,岁月飞逝易错过。久客他乡书信少,慈母白发新添多。 春回大地残雪在,腊月已尽小年过。未能在家闲居赋诗,姑且吟唱桂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