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金幼孜
十载抽毫侍禁闼,天官书考共称宜。
清宵待漏辞仙仗,几日看花到凤池。
别酒一杯怜夙昔,画图半幅写暌离。
南京故旧如相问,为道衰迟鬓欲丝。
赠吴舍人胜复任还南京
金幼孜
十载抽毫侍禁闼,天官书考共称宜。
清宵待漏辞仙仗,几日看花到凤池。
别酒一杯怜夙昔,画图半幅写暌离。
南京故旧如相问,为道衰迟鬓欲丝。
此诗主要写友人重入翰林院,作者赠诗祝贺。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入翰林院的欣慰之情,回忆了往事,流露了年华老去、两鬓斑白的感叹。 舍人经过多少年皇宫内的任居生涯,此时重新担任春赋天官考事这样的大事。“别酒”两句从殷殷嘱咐之语写出两个交好者的深重友情,遂也见出老朋友往昔别离的情事。由于多年的漫游江淮、西北间,“故旧如相问,为道衰迟鬓欲丝。”不免有潦倒之感,但转念一想,自己还算是幸运的,毕竟还得以遍游大好河山,而友人却是十载抽毫侍禁闼,如今始得重入翰林院,心中不免有沧桑之感。
这首诗前六句平叙友人入翰林院之事,最后两句忽然透出作者年老交游渐少之叹。这种感叹在诗中虽不无流露,但整首诗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金幼孜在洪武、建文两朝曾充皇太子讲官和侍读学士等职,以文学为明成祖所重。明成祖曾称赞他“卿文章节操,与人不同”。明成祖死后,他与黄淮同为东宫僚友,并充经筵讲官。他对国家前途十分关注。他曾上疏陈言当世之务二十余事,其言皆见实施。他虽为老之将至而感叹,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在后一代中能多见故旧故人,多叙旧情。这种心态正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臣的积极态度,是符合他身处的时代的要求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回到南京任职的欣喜之情。前六句通过描绘友人归京和京中生活场景,展现出友人工作繁忙、待遇丰厚、工作顺利、人际和谐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热烈祝贺和深深赞美之情。“南京故旧”二句表面意思为:“那些南京的老朋友如果询问我现在的情况,请代为告诉他们:因我衰老迟钝、头发稀疏白了。”言简意赅、诙谐幽默而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关心、问候的渴望。“衰迟鬓欲丝”正是作者年龄的真实写照。从诗作于景泰六年(1455)来看,“故旧”很可能指当年在南北各地奔走的朋友们。他们多数已经流落江南,而金幼孜此时仍在北京供职,且年富力强。可以想见,他多么渴望能多见到一些老朋友,叙一叙别离之情。此诗写得十分恳切、真挚,没有丝毫做作,从中可以窥见金幼孜性格的另一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