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袁说友
当年三杰共封侯,谁念淮阴为汉留。
不是向来曾蹑足,未容平勃独安刘。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当年三杰共封侯,谁念淮阴为汉留。 这第一句便点明了淮阴的出身和曾经显赫的身份。“三杰”指刘邦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里特指淮阴出身的韩信。这句是说韩信早年曾与张良、萧何等齐名,同受封为侯爵,暗示了淮阴早年地位之显赫。然而这句的语调却是低沉的,它流露出作者对淮阴一生遭际的深深惋惜。
不是向来曾蹑足,未容平勃独安刘。 这两句运用了韩信的故事:韩信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时间低声下气的求生经历,同时又以计杀对自己心怀二心的“淮阴屠卒”而闻名。这里借用其事是说淮阴生前并非毫无心机之人,他曾隐忍苟且,也曾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过人的决断和狠心。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最终的下场。“平勃”指萧何与曹参,刘邦得汉中称王后,由张良荐举韩信于汉王,即拔高而起,“拜为大将军”,“一时朝廷叹其忧勤”,高祖也深以太平日久,“国家大事在于君明于断”。这些都出于他的推重,“平勃独安刘”之语也是当时流行的政治见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两句即景生情,由眼前事引出议论,用典精警而巧妙,确实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淮阴一生的沉浮变迁似乎有着同情的理解。这首诗起笔低沉而蕴含深沉,而最后议论如黄钟大鼓般陡然振起全篇,使读者感到音韵和谐,妙绝不可言。在形式上完全符合袁说友所提出的“要不拗不拽”的要求。对“不可强夺之事,用质气朴直之言;不可激发之事,则作纡缓曲折之语”的写法把握得恰到好处。在这一点上它显然要高出同时的许多诗作。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述,又有对淮阴一生遭际的深深惋惜,更有对命运无常的慨叹。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整首诗语言凝练,用典精警,深得咏史诗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