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陈氏子读书堂》宋袁说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袁说友

《陈氏子读书堂》原文

为公相与年犹小,拾芥明经意转非。

惟有城南贤父子,读书元只为传衣。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陈氏子读书堂》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一首诗,他用朴素的笔调表达了他对一个优秀的家庭的敬仰之情。这是一个明经贤父子读书的地方,诗中揭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家庭气氛:孩子的年岁尚幼,才思正在磨炼,儿子的懵懂转变思想可能是因为书中还藏有父母的精神财富,所以“城南”家庭的读书风气可能是为家庭带来传家之宝。

首句“为公相与年犹小”,诗人表达了对陈氏子的期望和赞赏,他们还处在少年时期,未来可期,才华尚未完全显露,未来可期。诗人在此赞扬了他们早年的聪颖和潜力。

“拾芥明经意转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一个观点: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对思想的深化和转变。在陈氏子身上,诗人看到了这种转变的可能性。他们正在从明经中寻找新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诗人所期待的。

“惟有城南贤父子”,是诗人在描述一种非常有文化的家庭气氛,他对这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子女的读书成果深表赞赏。“城南”常用来表示友好的氛围和社会风气的积极导向。诗人的描绘把城南赋予了人文涵养的美好含义。

“读书元只为传衣”,诗人的意思是陈氏子读书并非为着外在的利益或追求名声,而是为了继承和传承书中的精神财富,使这份人文的精神在家庭中得到传承。他们以此方式继续父辈们留下的文化精神,延续家风,是对家庭教育理念的升华和赞美。

这首诗体现了袁说友对读书人和家庭的赞赏,表达了他对优秀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期许。这不仅仅是对个体优秀素质的赞赏,也是对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的期许,即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个体和和谐社会的成员。同时,袁说友对书香的传承寄予厚望,他认为这样的精神财富应该在家庭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样的家庭不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还能够对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这个回答您能满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