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袁说友
不为村深与水隈,也依篱落有时开。
几年寂寞无人问,一日声名动客杯。
江岸茅舍傍古梅,奇甚携酒即之
枝疏野压岸莓苔,深映江楼浅映台。 不独诗心与梅似,世间寒瘦有花开。
现代文译文:
古梅在江岸的茅舍旁,样子很奇特,我带着酒就来拜访了。
树枝疏落野压着莓苔,古梅的枝条深入到江楼的窗台,一部分映着浅浅的江楼,一部分映着楼台。
这梅不仅诗心与寒冷瘦弱的梅花相似,世上的寒瘦花朵都能开花。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是从意象入手。袁说友的诗常常具有清新、秀美的特点。从诗中我们看到了野梅、江楼、古梅、江岸的茅舍等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生机盎然的图画。诗人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用淡墨绘出了自己心中的梅花的形象。诗人赞美梅花孤傲、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志趣。此外,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古梅环境的渲染,为后面携酒赏梅作了铺垫;后两句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的与众不同,也暗含了诗人不为世俗诱惑、洁身自好的品格。同时诗的语言浅近易懂,风格明快,给人以轻松之感。此诗语言晓畅,意境深远,虽直抒胸臆,但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不为村深与水隈,也依篱落有时开。”讲的不是开在村落幽静处或是临水的花枝零落的野梅,而有篱落的地方照样会在春天绽放。这儿展现的是一片乡村水边的梅园的情景:这地方不曾深入世俗尘嚣;王候将相的府宅周围没有它纤细而硬朗的身影;东家的垂杨已浇溉不活一束又一束希望的心香,北家的艳杏也无法把苍老的山崖镶嵌进一抹绛红的色彩……唯有这篱边的古梅独立与野蔓枝头。从春天的和风中她感受温暖;从萧瑟秋气里她更易察觉冬寒;但无论如何这枝疏影空槎就会婆娑而发翠——而疏影之中不正是梅花精神?此处描写水边篱落中的梅花正是前文“奇甚”的具体体现。此句中的梅花有水有篱却显得高傲孤寂而带有几分自嘲的意味。“有时”二字用得相当传神,它把梅花拟人化——梅花固然有美丽的容颜和气质,但更重要的它也有寂寞和痛苦——只是隐而不宣罢了。它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来支撑自己啊!一般人又如何做得到?或许梅在将谢未谢的时候能够酝酿出一份矜持和等待——直到盛开的时节。这是古梅给我们做出的启示吧!它那种平凡的生存状态正孕育着伟大的生命和感情——这里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梅诗人认为奇而“携酒即之”的原因了。
“几年寂寞无人问,一日声名动客杯。”写出了梅花的耐性与坚贞。“寂寞”二字为句中眼,诗人并没有写它的香气四溢、引人注目等热闹非凡的情景——这正是它寂寞的一面;当然也有香气袭人、艳丽耀眼的一面——只是诗人不去管它罢了。“无人问”并非指无人过问梅花本身——实际上诗人是写自己无意中发现了梅花(发现了它的另一面)。至于梅花本身有没有人过问或怎样过问(是不是成了砧上肉俎之肉、囊中之物),就不是本诗所关心的内容了。“一日声名动客杯”与上句“无人问”相呼应——此处的“客”不一定指异乡人、远方人,而是写诗人的心态:觉得意外发现了梅花,更想寻找一下它的生长环境、生活状态乃至它对人的启示等等。“一日”两字也用得很好——诗人不是为赏梅而来吗?那就好好地喝几杯吧!
此诗虽写景抒情但并不直说自己的心事——这也许就是梅花的高傲孤寂之处吧!诗人是在借物抒情而不是直接抒情。这种写法不仅使诗显得委婉含蓄而且还耐读、有韵味。“携酒即之”写得非常简单但它涵盖的内容很多——读完全诗就能够领会它的内涵并获得某种启迪而要进一步深究它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倒是一个非常适合读的过程呢!此外,“奇甚”是诗人在江岸上偶然所见但不惊异(因为梅花的寂寞和痛苦他是知道的);“携酒即之”则是诗人对梅花深入地思考和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