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陶安
洙泗既删定,汉魏渐浮华。
贵不失情性,当知有正葩。
杨生吟调古,老子喜容加。
白璧磨来莹,何难成一家。
诗的风格正如评中所说的那样“宣淳一世士风”,“悠然儒雅可掬”体现出它的宗儒意识审美基调是很浓厚的王韦 寡言论见借案其师遗书颇知之诗也古澹温雅近于道人得宋贤三昧而他日为 儒者述,有功于风雅多矣!此所以称述之也。此编凡四章,此章述杨氏诗集 也。夫诗,圣人之教也。洙、泗删定,而诗道存焉。汉、魏渐浮华,而诗道 敝焉。贵在性情,不失乎正葩,杨生之吟调古矣。老子喜其容加,则又何难 之有!莹璞磨白,斯称一家,故曰:“何难成一家。”
译文:
这首诗共有四章,这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是用来评论杨氏的诗集。诗歌是儒家圣人的教化产物。洙、泗二水流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删定《诗经》就发生在这里。汉、魏以来,诗歌逐渐浮华艳俗,有失儒风。但诗道的本质还是在人的性情,情性的表达要在乎正当适宜,不在于追求辞藻华丽,这就像一个清澈的美玉经过磨砺会更显温润细腻之美一样简单纯白反而成为了韵足可观的整个语境至此破读衍及欲馨出一种道家思想融汇其中故而称述杨氏诗集之美并赋予了儒家文化内涵的赞许和嘉奖。
注:陶安(1315-1371),字主敬,太平(今安徽当涂)人。元未隐士,明太祖朱元璋聘修《元史》,授参知政事,参预谋画。为人智虑纯备,能诗文,书札尤为明丽晓畅。此篇是他的题跋诗之一。
这首诗表达了陶安的儒者立场和宗儒意识,并对其著作和其作品表达了嘉许和赞赏,显示出他对古代文人艺术的深厚理解和崇高评价。通过陶安的诗句和注解,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受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情性的表达和贵在适宜,以及欣赏美玉磨砺而成的温润莹泽之美,体现出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