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陶安
天堑古为限,江淮今复同。
国家当盛日,台閤已生风。
独愧辞朱雀,无因望玉骢。
却思薇省夜,共剪烛花红。
当然可以,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天堑古为限,江淮今复同。 国家当盛日,台閤已生风。 独愧辞朱户,无因望玉骢。 却思薇省夜,共剪烛花红。
陶安这首诗怀念他的好友朱仲圭。朱仲圭,歙县人,生平不详。陶安这首诗中“独愧辞朱户”句,可知他此时正失意闲居。朱仲圭是否曾上任过南京薇省,因公因私而罢,也不得而知。诗人没有详述自己的遭遇,只写朋友失意。他的同情深深包含在委婉的暗示中,这样的手法更有言外之意。他选择这样两个地点,对旧友提出了一些问题。“江淮今复同”,是写眼前的实景,也是提出的一种疑问。长江和淮河,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因而长江、淮河成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界限。然而现在,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又使江淮成为一体。诗人用“今复同”来表达这种变化,同时包含着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喜悦心情。
“国家当盛日,台阁已生风。”这两句是对朱仲圭的赞扬。意思是说:国家在全盛时期,你已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开始形成一股风气。你威严而又潇洒的风度已给朝廷增添了光彩。这是对友人过去功绩的回顾和肯定。“台阁”指朝廷。
“独愧辞朱户,无因望玉骢。”朱户即朱门。这里指朝廷中显要的职位。“辞朱户”即辞官罢职。陶安与朱仲圭有不同的处世态度,朱仲圭是因为与上级意见不合而辞官罢职的。他为事不肯同流合污,“辞朱户”正反映了他的思想性格。尽管诗人对此表示歉愧和同情,但他未必以为这样是“无因望玉骢”了。“玉骢”即良马,唐代有御史蹬白玉马打猎的传说。“却思薇省夜,共剪烛花红。”这时二人都有离别之时了,相聚成为期待。“薇省”即薇省省长室。“翦烛花”一语双关:指两人在薇省共同商量国事,边说边议;也表示他们晚上曾在一起剪烛花聊天。这次相聚可能短暂,或为不久之后的一次离别之前的一次短暂聚会。然而它给诗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共剪烛花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景抒情,而是寓情于叙事之中。通过今日对昔日的追忆和感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政者应当走直言的道路不要装模作样。结尾把此次短别作为下一次的久别不去伤感,表示对未来的约期,大大冲淡了分别的气氛。作者从容自放的志趣是很可一读的。
翻译如下: 长江、淮河自古为界如今再度相同。 国家在我年轻时治理昌盛风范已露端倪。 只因辞官离开学士府辜负朱门空对寒窗。 回想你我曾经共度难忘之夜把灯剪成红烛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