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宋琬
孤山之下。
雨中正好看花也。
待得晴时。
杏嫁梅娠绿满枝。
空囊乌有。
三百青铜难贳酒。
亟典春衣。
莫待东君致政归。
减字木兰花 招友人游湖
宋琬
孤山之下。雨中正好看花也。待得晴时。杏嫁梅娠绿满枝。
诗人欣赏春色之余,亦有满心的期待,期待的是与友人一同游湖的欢乐时光。然而,囊中羞涩,无法备下足够的酒资,因此,他急切地想要典当春衣,换取酒资,以便与友人同游湖上。如此美好的春日时光,却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尽兴游玩,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他殷切地劝友人,不要等到东君下令归去,才来游湖。
现代文译文:
孤山下,雨中正是好看花。等到天放晴时,满山的杏花谢了,梅树上缀着青青的果子,绿叶挂满树枝。可惜没有钱,三百个大铜钱也买不到酒。赶快拿去当了铺当春衣,不要等到东君下令归去才来游湖。
这是一首写春游的词。词的上片写游湖的心愿。“孤山之下,雨中正好看花也。”从地点上说,游湖开始于孤山之下;从天气说,下雨更好,雨中看花更清,更有诗意;当然也有一片朦胧神秘之美。这两句表现出此游是想必作者自己在西湖的一个美好而又难得的经验所致。“待得晴时”,说了要成行还有个过程;这两句倒掉下倒下句一着色渲染了一个唯有一片寂寞的环境。时是春尽的时候“风絮”早过了,“飞花”早去了;“留得枯荷听雨声”不是那轻易可以有的机缘。时节在暮春三月,由于一个“待”字、一个“候”字透露了失望而有的怅惘心情。“空囊乌有”,囊是腰中皮囊的意思,与今所说的包字相似;没有钱,“何名一掷千金客”呢?这是对友人的劝邀。“亟典春衣,莫待东君致政归。”典卖春衣以赴此一游,可见对这游湖一事抓得甚紧:一是为了不负春光;二是为了兑现自己的一个愿望。至于是什么愿望?不直接说;但上片已有了伏笔,再参看他的“临邛谁相访,一曲凤求凰”的词句可知。“东君”指司岁令的“东君”;春天将尽,“致政归”也就是引退归去;联系前文的“雨中正好”、“待得晴时”,可知作者的愿望是抓住余春尽享一下人生的乐趣。由于穷而无钱去游湖,却引出了诗人的一片急切和希望来。这首词对诗人生活的清苦状态有所暴露,这在宋琬工于羁旅行役、艳情等题材词作比较突出的同时代词人中也是不多见的。
此词一开头就点出了地点和天气——孤山下。宋琬生在江南山水之乡,早年即随家辗转各地,多在孤山附近附近居住过。“孤山之下”是他非常熟悉的环境。“雨中正好看花也”,与杭州疏疏落落“梅花万树吹香雪”相比,“绿遍池塘草”,而烟雨又将它织成一层薄雾轻烟。加上孤山在城中屋宇间、林木初长、阴晴不易辨识的情况下出现时隐时现的幻影。故云“待得晴时”。不料春雨绵绵终日不去而“晴”也成了期待中的事情。因游兴正浓便有感而吟了这首《减字木兰花》调的词作,极写了动游前的期待和心情及景物的特征和观赏的心情气氛。这些都在流畅而飘逸的词笔中表现了出来。因为事出即兴、吟就随意的缘故词人的留连与赞美有余而不免有些牵强造作之嫌;但也因为写得率直和自然得妙手偶得之故读起来并无生硬牵强之感。
这首词与一般写景抒情类的作品不同在于它带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很浓的诗情画意。从这一点上说它在风调或意境上颇似宋词中的个别名篇。尽管诗人没有特意去写主人公的多愁善感身世如梦和恍如烟云的相思情怀也没有体现剪红断紫织翠补绿的村女郊游那典型的动作,而这些人物所有的特点都在男主人公用具下种种精心选字的造语上表露了出来;从这一点上说它又颇似民歌俗曲而绝非一般文人墨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