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孝宗皇帝挽词二首其一》宋叶适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叶适

《孝宗皇帝挽词二首其一》原文

伦德加文景,雄才自武宣。

道终遗万乘,丧制尽三年。

暂乞狂胡命,常持复汉权。

全将一孝字,高谥百王前。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按照要求写就的赏析:

此诗所绘的孝宗形象是温文尔雅,雍容大度。更厉害的是在他的“雄才”之中,还蕴含着儒家的道德仁义,这正是叶适所倡导的“功利之学”的宗旨。孝宗虽然贵为天子,却能推孝心于国事,可谓“全将一孝字,高谥百王前”。

诗的前两句“伦德加文景,雄才自武宣”,以周文王、周景王比拟孝宗在文德上的修养,以汉宣帝的雄才大略比拟孝宗在武略上的才能,从两个方面加以肯定,评价相当高。

“道终遗万乘,丧制尽三年。”道终是指《孝经》中所说的“先王之道,斯为至矣”,也就是施行以孝治天下为最高境界的仁政。然而,在孝宗的眼中,万乘之君的尊位并非是他追求的目标,他追求的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孝为本,对父母尽孝就是对君臣尽孝,对长辈尽孝就是对国家尽孝。因此,他施行的是超越个人得失的大孝。在“万乘”与“孝”产生矛盾时,他宁可暂时乞求于“狂胡”,甚至舍弃皇位。这在历代帝王中并不多见。因此说“道终遗万乘”。后句是说,在为孝宗治丧期间,他尽到了一个作为儿子的责任。

“暂乞狂胡命,常持复汉权。”这两句写出了叶适对孝宗在关键时刻的抉择的赞赏。据《宋史》记载:金人入侵时,主战派占了上风,而一旦局势稍稳,主和派便占了上风。这正是金人高明之处,他们懂得: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强有力的统治者支持它的大树,它就难以生存下去。而南宋朝廷却往往因个人的得失而摇摆不定。叶适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孝宗皇帝应该挺身而出、临危受命。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问题,更是国家存亡的问题。在叶适看来,虽然舍弃皇位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但他应该知道,“暂乞狂胡命”是能顾全大局的壮举,“常持复汉权”则更是他的光荣使命。然而这些都是往事了。“丧制尽三年”,他们是否应让再执政权不得而知,“复汉权”再振朝纲历史却再也无他记载了。“百世不可考”也在作者的遗憾之中吧。

至于诗歌最后的结句:“全将一‘孝’字,高谥百王前。”则是在说:从古到今的帝王中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的少之又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皇帝呢?叶适认为:真正的皇帝应该以民为本、以孝治天下;真正的皇帝应该是一个把“孝”字贯穿一生的皇帝;真正的皇帝应该是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为国捐躯的孝子;真正的皇帝更应该是一个以其卓著的业绩为其千古后继留下美名的道德典范。“帝典之家贵修主,儒家今日失扶持”,就是说诗中主人公错过英明业绩提升自己国运的好时机已经再不能忍受也是当了大半生的无用官员来臣服于金人统治之下了。

此诗以古喻今、借古抒怀是其最大的特点。作者通过歌颂历史上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当朝君王要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国为民;同时也通过批评当朝君王的过错来警示当朝君王要心系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品观点开明进步、主旨积极进取、崇高气节,引领时代风范。通篇韵律流畅自然、章句之间结构严谨缜密;可谓是即景而成、含吐不凡之作;也可称之为唐宋以来婉转华美之旧格调。宋代以后凡言咏史、挽词诸诗均不能至如此圆转处。这是对这首诗最为公允的评价。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