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洪
越角倦游客,贫婆行脚僧。
畏寒便白氎,寻壑倚乌藤。
是处记游钓,老来无友朋。
求田兼问舍,岂复愧陈登。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比至武原省侍叔父二兄因成二诗
越角倦游客,贫婆行脚僧。 畏寒便白氎,寻壑倚乌藤。 是处记游钓,老来无友朋。 求田兼问舍,岂复愧陈登。
这首诗是作者在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任上淮东提举常平官属后,回武原(今浙江余姚)探望叔父、两个哥哥时所作。诗中叙述了作者年老倦游,自惭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首联“越角倦游客,贫婆行脚僧”,用两个形象生动的别称,揭示了诗人复杂的身份和心态。“越角”一名越州之东偏僻角落,这里暗寓诗人年老倦游的情怀。“贫婆”用佛家语,意即贫困老迈之人。这句诗表明诗人虽是朝廷命官,然而已厌倦官场应酬,回避世俗纷争。此联具有独特的韵味。诗人家乡余姚故有“稽山贫婆行脚师”之说,足见宋人诙谐善称。单看两句,“越角倦游客”,似乎诗人仅仅是个游山玩水的懒散之人;“贫婆行脚僧”,也无非如此。仔细吟索,便可领略到一个躲开纷浊仕途、不慕荣利、向往佛门清净的倦游诗人的形象。
颔联“畏寒便白氎,寻壑倚乌藤”,紧承首联转接句,具体描写“越角倦游客”的生活情趣。“畏寒”点出江南初冬季节之特点,时已岁暮,天气寒冷,草木凋零,万物肃杀。“便白氎”即披着白色毡毯(氎是毛织品)。一个“便”字,描绘出诗人因天寒地冻,懒得外出的神情。但诗人毕竟是诗人,他不是整天躺在屋里不出去,也不是为了贪图安逸,而是为了寻壑觅幽,探访山中的冬景。他以“寻壑倚乌藤”来驱寒,以“乌藤”为侣伴。这里所谓的“乌藤”,即是作者叔叔家中院中所种乌藤之意。人以“乌藤”为伴时“寻壑”,这种趣味是非常人所具有的,是带着一种饱经宦海风霜之后的轻松闲适。清雍正间桐城文派领袖刘大櫆亦善于状物构句。读者自会吟哦其中佳句如“便坐空山”“苍然古干”“静数秋天”“数间茅屋野人家”之类所勾画的幽静意境和意趣。这正说明诗人们性格上的异致和诗歌风格的不同。这两句中“畏”、“便”、“倚”三个字极传神,富于动态感。两句中的动字所构成的意境便是冬日山间闲适静雅的图画。
颈联“是处记游钓,老来无友朋”,由写景转向抒情。“是处记游钓”,既指叔父、二兄的家中庭园和附近山水可作游钓之处甚多,又指诗人年老体衰精力不支,记忆力也减退了。此联化用杜诗“胜事空自知”、“故人书断孤雁过”句意而变化成句。“是处”与“老来”相对,一虚一实。“是处”四字写景,“老来”二字写情,景中暗寓年华老去、人生晚暮之伤感。“记游钓”与“无友朋”相对,一乐一忧。“记”字写及目见,“无”字写至心虚,“友朋”二字写至知己之远离。两者对照之下,不难觉出诗人的孤寂情绪。正因为如此,诗人已不再重温往日游踪而唯盼眼前将来能有块属于自己的园地来种田或置屋安家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样就把他原来就有的淡泊利禄的追求含蓄地揭示出来了。于是末联二句便自然是发自内心地表示要学习当年陈登当年急难相助古道热肠了:“求田兼问舍”,怎敢有什么惭愧呢!这一句用典抒怀,把自己当初为官时的追求与今日老归田园的情实系于一辞,可谓贴切自然。“岂复愧陈登”,不仅反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