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城南偶兴二首 其二》元萨都剌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萨都剌

《城南偶兴二首 其二》原文

断桥芳草生含路,隔水杨花飞度城。

客里不知春早晚,年年杯酒过清明。

现代文赏析、翻译

城南偶兴二首 其二

元 萨都剌

断桥芳草生含路,隔水杨花飞度城。

客里不知春早晚,年年杯酒过清明。

译文:

城南的断桥边,芳草萋萋,杨花漫漫,随着流水飘到城中。在客居中,我无法知道春天的早晚,每年都只把酒度过清明。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但并不是那种明媚春光,也不是那种欢快春风,而是一种寂寥、凄清之感。这是因为作者内心有不平,有忧愁,有乡思,有身居异地的孤独感。“断桥芳草生含路,隔水杨花飞度城。”二句很有典型性。宋亡后萨都剌长期流浪江南一带,深得道途景物的凄清情味,在他的影响下不少文人也有此倾向。像这种写自然景物没有按照欣赏自然景物的眼光来写的现象。一般游子之所以多感到春天似阴非阴、似明非明的晦昧色彩和婉约柳絮迷离朦胧的物态形象相类似。“杨花”落在水面激起涟漪在花粉中随风飘游荡,是以物质属性勾画出飘泊无定与伤春易感的离人形象。“客里不知春早晚”是因为他身心分散,并没有融和在这浓浓的春色里,这似乎又在印证上句杨花落水迷蒙缥缈的特征。“过清明”在古代有新的含义,“清明”并不指明节气这个物候,而是对时间性的泛指。“年年杯酒”不是指及时行乐而是指伤春情怀的连续抒发。暮春天气引起他情绪上的淡淡哀思还有可能是往昔美好的回忆而今已逝的悲伤,其中所含意味更耐人寻味。萨都剌这首诗不像晚唐五代一些诗人那样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以配合自己的心境构成完整的意境,而常常是直述其事,直抒其情。这在他的诗中是经常出现的。这种写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是常见的。但萨都剌的诗中往往在直述其事、直抒其情的后面还有一种内在的波澜,即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激荡以及这种情绪变化所产生的效果。这首诗就具有这种特点。

有人曾从意境的氛围上把春和秋分成两类不同的境界:一是明媚鲜艳的花事;一是苍凉凄清的落叶。这是因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的不同境界。《城南偶兴二首》便属于“秋思”之一种。《唐宋诗醇》便称:“晚节入道义泊然,清思迥出尘表。”诗人久居北方蒙古贵族之都那种短衣射猎锦衣夜行马上功夫的风格里很可能会让南国身居草堂的人变得勇猛豪迈或潇洒浪漫;然而“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安逸和温情以及清明寒食祭扫亡灵的气氛又会让久居塞北的人产生一种凄清悲凉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萨都剌的《满江红》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问燕子来时,何处归楼额?还是这、天涯倦客,江南游子。”这“倦客”便是作者自己,“游子”便是他漂泊不定的生活写照。这首诗中“断桥芳草生含路,隔水杨花飞度城。”两句描绘出的是一幅凄清的景象:芳草萋萋的水边路畔断桥边芳草如茵;隔着流水飘浮着片片杨花随着流水飘到城中;“客里不知春早晚”从空间与时间上对“断桥”所处的这种偏僻与荒芜作出补偿说它是芳草繁华的大地这是种因人在其中的情绪波动所制造出来的美感但却给诗作一种压抑与郁闷的情感基调。《山居意得二诗 其一》云:“新巢蝴蝶大如掌;乱扑珠帘雨洒空。”也表现出类似的情绪蝴蝶乱扑珠帘都是内心动荡不定而感到无可奈何的表现这也许就是漂泊生涯中的漂泊之苦罢?全诗四句都在描述客观事物——芳草、杨花这些意象为载体表达作者内在情绪它们都是由一些孤立的个体性意象组合而成的虽然也写了人对这些景物的反应但却并没有完成意境转换工作;对这些自然景物形象的把握更多地还应当放在一定的人生境遇和生命意识的背景下进行品味也就是说我们在赏析此类作品时是着眼于整体的移情统一意境大化流露所引起的复杂感受对于抒情诗人而言有了整个民族气氛(对于古人来说当时代的气氛整体呈现了流动不安的特点就使得具体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