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张煌言
三策天人罢董山,谁怜日驭已西倾!游从麋鹿身将隐,谶应龙蛇意未平。
晋代犹留靖节谥,汉家原重孝廉名。
即看墓石封题处,尚有贤书是「大明。
」
挽董天鉴孝廉
明 张煌言
三策天人罢董山,谁怜日驭已西倾。
游从麋鹿身将隐,谶应龙蛇意未平。
晋代犹留靖节谥,汉家原重孝廉名。
即看墓石封题处,尚有贤书是「大明」。
这首诗是张煌言为哀挽董天鉴而作。董天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举人,他以明朝遗民自居,反清复明,不肯出仕清朝。张煌言对董天鉴的这种志节非常敬佩,所以在他的诗中,对董天鉴的去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首联“三策天人罢董山,谁怜日驭已西倾。”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董天鉴的哀悼之情。“三策”是指董天鉴在明朝末年写的三篇政治论文,这三篇论文对时局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因此被人们称赞为“三策奇才”。“天人罢董山”则是指董天鉴在明朝末年的政治影响力,他提出的政治观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使得当时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改善。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有着如此影响力的人,最终却落得个“日驭已西倾”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董天鉴去世的深深哀痛。
颔联“游从麋鹿身将隐,谶应龙蛇意未平。”以景起情,借描述董天鉴生前的心态来衬托其去世的悲痛。“游从麋鹿身将隐”一句描述了董天鉴的生活态度和志向,他曾经像麋鹿一样游荡,希望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但内心的热情和对明朝的忠诚却又使他不能安心隐居。他心中的期待像“谶应龙蛇”,尽管自己已有退隐之意,却还担心那些盼望已久的大明江山恢复的可能性无法变成现实。“意未平”表达出作者的同情、悲愤及遗民心绪复杂的思想感情。
颈联“晋代犹留靖节谥,汉家原重孝廉名。”则对明清易代而发表感想。这其中寄托了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逝者的哀悼。“晋代犹留靖节谥”,表达对高风亮节的陶渊明式的遗民志节的追慕。前一句指出历史上其他朝代都有复国或恢复旧都的行动,即使在晋代也还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士没有忘记故国,仍然心系故国。后一句则指出汉家重视孝廉之名,即重视孝子和忠臣。这其中寄托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尾联“即看墓石封题处,尚有贤书是「大明」。”则是对董天鉴墓地的描述。“墓石封题”表示董天鉴的去世已经安葬在坟墓中,“尚有贤书”则表明有人对他的功绩和道德还保持着崇高的评价。“大明”则是明朝的国号。此句抒发作者的哀思之情、缅怀之情、敬仰之情、颂扬之情,思慕先人最后回归大明的怀抱!这句是从空间角度表达了他忠贞不屈、坚韧不拔的思想情感;感情奔放,达到了高潮。也饱含了遗民对故国的眷恋以及恢复有望的殷切期盼!
全诗以哀悼为主线,同时穿插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董天鉴的敬佩、同情、敬仰等。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志向和思想感情,如对明朝的忠诚、对故国的思念等。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