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恭
霜花映水夜含虚,画角声中片月孤。
一自罗浮清梦觉,又随香影到西湖。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彦魁题梅
霜花映水夜含虚,画角声中片月孤。 一自罗浮清梦觉,又随香影到西湖。
这是一首题画梅诗。诗题中的“彦魁”,是画者的名字。“梅”,不是画家自己的作品,而是画家友人收藏的一幅梅图。
第一句“霜花映水夜含虚”,写的是这幅画所展示的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皎洁的月光洒在淡泊雅净的画面上,熠然夺目的是茫茫一色的冰雪世界--一派明朗、流动的水天空间。“含虚”,包含空灵之意,包罗万汇之意。“夜”,正是静寂、弥漫着雪夜月光的无声时刻,构成神明洁净世界的基调;通向包容宇宙太空,渲染出了清明超俗的意境。
第二句“画角声中片月孤”,画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片月孤挂天边,正是夜深人静之时。这月儿,既把“画角”的音响带给了空寂的天幕和寒冷的雪原;而“孤”字又与前面的“霜花”相映照,只是幽冷的感觉。显然这幅图画的意境是在无言的时候,都自带有一片诗韵。它的全部生气和内容是画的点化和笔墨抒写;而不像古人的诗句那样完全由声音回荡出来,令人体味一种浓厚的音乐气氛。
这首诗的前两句还妙在情景的自在妆点,他是一动便收住了。“片月孤”之下没有一字是画家情感的落脚点。也就给人以充分自由的联想:诗人躺在朋友家品茶赏图遐想的时候,他已经跨越时空走进了画面里的天涯水云间了;此情此景也许已化入一片梦境之中了。于是,就有了后两句的诗韵悠悠地飘了出来。
三、四句“一自罗浮清梦觉,又随香影到西湖。”这正是对这幅画作的直接描述了。罗浮山,在广东东部的广东西部山区;那里的梦境与“又随香影到西湖”,引人无限神往而又令人费解--那是何时、何地?据说明代诗人邝露曾经居住过在广东罗浮山的朱明洞中,刻苦读书十载并写出了很多吟咏其地自然风物的诗词,“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彦魁题梅》仿佛就是在梦回罗浮之后所写出来的。“又随香影到西湖”是说后来又飘到了友人的故乡杭州西湖,不过这不是人间,而是幻象;一幅西湖雪梅的美景呈现了出来:“一枝倩影移春阁”,高阁临江映水中,腊梅一枝倒影春江水中清绝动人,从心底漾出的诗韵让人在漫天的雪花中领略到迷人的春光、生命的欢乐与醉意……此诗正是作者感情化的产物。在审美的激情驱动下创造出的意境高妙出神。不俗之才,竟为“痴人”。罗浮梅花竟化为靓妆淑女细步移至西子湖畔。“梦回不识入门处?”是对一种可贵文人幽隐生活回味后即刻寻求美好再现的独特表露。“又是一年春”,用时间词语点明又是在友人到访的家书和插瓶梅花的启迪下重新寻找到的惊喜。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一种情致、一种理想、一种潇洒、一种浪漫……
读此诗使人仿佛直接走入画家的书房坐在他身旁看画一样,身临其境与彦魁共享赏心悦目之事。这样也便理解了诗中为何要强调友人藏的一幅梅图了--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而是一种可贵的友情与生活体验的回忆和启迪。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明快、含蓄隽永、意境深远;在表现上虚实相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盎然;它借助对中国画的描摹展现了一种意境美,在红瘦绿肥的初春时分显得十分靓丽优美动人;令人心醉神迷于如诗如画的境界。由此表达出的诗人的文人雅兴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给人一种深思与神往之妙趣和力量!这首诗对于赏梅和咏梅绝非多余的附赘悬疣;它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与精神风貌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诗歌应当名扬四海让更多的赏梅爱好者珍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