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恭
高亭上与翠微连,漠漠风涛际海天。
吴越百城飞鸟外,琉球孤岛断云边。
灵源洞古人稀到,青草池空凤杳然。
深愧远公相问姓,自非玄度亦逃禅。
游鼓山天风海涛亭
明 王恭
高亭上与翠微连,漠漠风涛际海天。
吴越百城飞鸟外,琉球孤岛断云边。
巨灵喷墨犹横望,鲛人荡屋得舒眠。
渺渺更深夜渐永,拥被群鸿一慨然。
观此诗意,不觉生晚之叹!这首诗中描述了王恭登天风海涛亭后的心潮澎湃的心情及对外在世界的好奇追求,但又些许失望无奈涌上心头。诗人在高高的天风海涛亭上,极目远望,吴越之间的百城在飞鸟之外,琉球孤岛在断云之边,这是何等的辽阔!这是何等的壮观!然而诗人的心胸却并不因此开阔,反而有“巨灵喷墨”、“鲛人荡屋”般的茫然与不安。面对夜色溟溟、深邃广阔的自然景色,不禁拥被以待,神游物外。深刻抒写出心中的复杂情怀,因此开后续杜牧怀古诗的传统了。
所谓知诗的人心中应有一种磅礴辽阔的感情才是!江永把它编在清诗之卷五里,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的。
此诗首句“高亭上与翠微连”点题“游”与“天风海涛亭”。翠微指青翠的山色,古人多以之指代山。如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有“翠微”之句;秦观《踏莎行》有“波光艳影,柳摇金线,亭亭翠盖拥翠微”等句,均可为证。而能与之相连则可见此亭之高。“高者耸而为层,耸而复高则为翠微、为光岩峻壁,至于回崖返巑,颓峰峭壁而亭在其上亦未尝不可名之曰高。”(清李调元《历游笔记》)可见此句中已暗含一个游字在其中。
次句写站在此亭上所看到的海天一色的景致。“漠漠”二字下得极好,不仅写出了天之广、海之阔、云之淡、风之轻,而且也写出了远与近、高与低在空间中的一种统一与和谐。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转引自《人间词话》)又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有明显之印象于自己之主体中,故映之以感情地之光;无我之境,以物观物而我无所附丽。”(转引同上)以为后者才是尽人生体味的源泉;试读上面一联诗句才恍然憬悟如此。很多海滨小城的摩登建筑或高楼大厦的顶层都设有望远镜或玻璃窗以供游人观海景。当登临之时谁都会被大海的浩渺所慑力,为自然的伟大而惊奇;然而只有当自己站在这座海滨城市的高处极目远望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诗人何以要建一座高亭并把它称作“天风海涛之亭”了。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所散发出的野性魅力与自然美所具有的震撼力。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文中所追求的“意境”之美。这便是诗人要登临此亭的原因所在。
三、四句写站在此亭上所看到的更远一些的景致。“吴越百城飞鸟外”一句中“吴越”二字是古人习惯用语之一;古人常用它来指代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百城”则指吴越之地及其周围城市众多。“飞鸟外”是说这些城市在天空中看起来距离天边很近很远。正因为此亭很高所以站在这里可以俯视到吴越之间的所有城市在飞鸟之外;而站在现代高楼顶层上望远的人也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并由此而生出无限的豪情与逸思。古人常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实登上鼓山而小闽中当然是不足为奇的;但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作诗作词时的逸兴与豪情。“琉球孤岛断云边”一句则写远在太平洋中的琉球群岛像一只浮在海面上的小船似的漂泊在茫茫云海之中;它距离福建当然很远但站在高高的天风海涛亭上俯视起来却像是漂浮在云边一样。古人常用它来指代中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