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王洋
身如枯木了生涯,那更迎春竞物华。
金粟病中犹示众,如来到处不须夸。
毗卢法藏无心供,兜率陀天自散花。
比似出门千万事,何如丰俭且随家。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枯木,象征着禅者的身躯,此时已经消磨了生活的艰辛。到了冬天,花木凋零,世界也因此清静了,但是到了春天万物竞发的时节,更有更令人神往之处。 “那更迎春竞物华”便为后文的揭示主旨张本。“金粟”,即“金粟如来”的略称,即佛教谓“本师释迦牟尼佛”。但他现在也已如同行将枯萎的木株一样凋残了。但这却是为世人做出表率而进行的无声的斗争,何况“身残”的他本来也“不须夸”。尽管没有语言上的虚夸,而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却多得多了!正如有的禅者那样安贫守寂,默默无闻。 在空旷的山林中,“悟老”与众不同的做法便是:不求名利、不求虚荣、不求人间的繁华。他所依凭的便是自己贫病交加的身躯,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共在。这是他的禅境也是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心中虽然没有什么“欲望”,然而,一旦面对堆积如山的米袋,也不免发生骚动:山下的千千万万家香客念佛烧香也算做积德了。我们来到此地同自己往常的做法一样而已!这样做可好呢?为与不同的人们打好关系好交朋友啊!如今望着毗卢塔藏区周围花香自落的现象而顿悟到人生,更妙不可言。如今一切都那么平静自然,“风乍起,吹落一人衣”,人来了便领略它的奥妙吧!总之人生短暂、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尘世间烦琐的事情(出门之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事纠纷),它所带来的不如意事又何止千万!还是让自己的心境平和一点吧!
这首诗表现了王洋对“悟老”淡泊名利、安贫守寂的崇敬心情。同时,也表现了王洋对人生无常、把握现在、万事随缘的哲理思考。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尽量以接近原诗的风格翻译出来:
身如枯木度此生,更何须迎春争繁华。 病中如木仍示众,如来到处不虚夸。 毗卢法藏无心供,兜率陀天自落花。 万千纷杂事出门,何如丰俭随我家。
希望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