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熙台》宋王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王洋

《熙台》原文

不将台榭压城闉,争奈长淮四面春。

闻道公馀一吟啸,满天风月助精神。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根据要求所做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熙台,乃为诗人王洋任扬州府诸漕经历时,曾在泰州筑亭名之,当在盐场附近。亭早已不存,此诗题作“熙台”,也即是今之所谓遗址怀古诗。本诗写得豪迈,借熙台之名抒发诗人豁达的心胸,大有苏轼笔下“小舟一叶”,任凭千重山万重水,亦任我行之意。

首句平实叙述,指明该处非同一般台榭,而“压城闉”,已见气势不凡;置于临淮河的地方,那境界可想而知。

次句陡转,“争奈长淮四面春”,如何排遣豪情?即便淮河春潮涌动,四面波涛拍岸,也抵不住诗人豪迈的胸襟!

三句承转,“闻道”作一过渡,由熙台题前事,笔力回旋;接下去“公余一吟啸”句,才是熙台题后事,“一吟啸”,带有纵情狂歌之意,与上句“公余”相映成趣,并暗指熙台的主人曾是一方父母,官员身分,且是公余之际才来登临。末句是诗眼所在:“满天风月助精神”。苏、陆诸家七律大多讲究结处需有“警策”,即警策之句或警策之景。王洋此诗以情韵为主,但这一结语并非闲笔,他给人以风月满天、一任抒怀的感染力。从结构上分析,“满天风月”紧承“公余一吟啸”来,与“闻道”三字遥相呼应(这里的呼应不很严谨),表现出熙台之亭古人在吟啸之时有如此良辰美景天。这里的对仗如“不将”(非建筑在……上之意)与“争奈”(如何奈何之意)也可以算作拗峭工丽的一联对。整体看这首诗,它以诗人王洋在泰州任所时所筑熙台为题,写得豪迈而不粗野,表现出一种清旷秀朗的意趣。

现代译文:

并非亭台楼阁压住城门和城垣,只是面对着那四面环绕的春意盎然的淮河。听说您在闲暇之余来到这里吟诗长啸,这满天的风月更增添了几分精神。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