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萧云从秋山红树卷》清乾隆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乾隆

《题萧云从秋山红树卷》原文

峰势欲开树为遮,崔鬼画态间槎枒。

本来枫(木解)经霜染,错认夕阳一片霞。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诗文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题萧云从秋山红树卷

乾隆

峰势欲开树为遮,崔鬼画态间槎枒。 本来枫(木解)经霜染,错认夕阳一片霞。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题在萧云从的秋山红树图卷上的。此图卷经年累月,风吹日晒,早已不存。我们只能从诗中领略其大概。

首句“峰势欲开树为遮”是说,山峰高耸,欲向天空延伸一般;而山下的树木则繁茂葱茏,枝叶茂盛,巧妙地将山峰“封”了起来。“遮”字颇为灵动:本来是山高树茂,以形喻树,令人联想到画家运用抑木伸树的变形手法;本来就是遮住山峰的树叶因风霜渐去而枯落稀疏欲“遮”不住,“遮”了反而有动感。“遮”了一个“欲开”,因为“欲开”所以才有“遮”,在“欲开”与“为遮”的对比中,流露出对山峰高峻的赞美。

次句“崔鬼画态间槎枒”,写树木形态。这句诗的意思是:在画面上,树木枝杈参差不齐,形态各异,恰似鬼斧神工,这是画家描绘出来的。其中的“崔鬼”是一个怪异的形象,这是由于对仗的需要而改变字序。这株株红树正是通过画家的点染化成了动人的活物。“画态”与“槎枒”间用“间”字连接,显得错落有致。“槎枒”是形容山岭上树木形态之状。这一句以赞画为主。

后两句则是就画论诗了:“本来枫(木解)经霜染,错认夕阳一片霞。”本来枫树就是秋季最具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而经霜之后,枫叶更是红得如火如血。诗人错认夕阳是一片晚霞,说明萧云从所画的红树确实是秋天夕阳晚照中的真实景象。“错认”写萧氏作画艺术成功之处的真切比喻,令人赞叹神往,身临其境一般。画是有形之物,但有时画家描绘的对象要在观赏中才能够完整体现出来,这说明艺术是以形传神、追求意境的。有形是艺术形象的特点之一,但它不是艺术作品的全部和最高追求。萧云从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在绘画理论上关于“意”、“神”的认识,揭示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美学风范。这几句诗并不是说明乾隆皇帝怎样信手题词,而是评赞萧云从绘画的高超意境和艺术风格。

此诗以画作题,以诗入画,颇具风神;从赞画入手,层层深入,曲折有致;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虽是应酬之作,也颇见性情与才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