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漂母祠边暂据鞍,射阳城里彻鸣銮。竟成减从还轻骑,都为民亲与俗安。纵喜市头平米价,那无底叹衣单。孳生庶更谋生窘,不见其熙只见难。
清代乾隆的这首诗,虽看似短小,但却含意深广。前两句点出了作者的行程。作为在去淮阴经过射阳渡口,尤其是纪念传说中的韩信与漂母的漂母祠时,总会萌动他一种非同一般的感情。“射阳城里彻鸣鸾。”虽是说乘着车马通过射阳渡口时耳中所闻;但这句最末一字用得最好的地方却在于道出安邦治国的音乐嘹亮而又令人肃穆,这不是表现什么讨债和硬头水之情。同样意思的后一句即“淮水汛旗鸣”,乃是宦场作威作福讲“眼前无不摆些局”,客观上也劝诫我们秉政之时要点点滴滴从人民利益出发,不可胡作非为。
“纵喜市头平米价,那无底叹衣单。”两句承上启下,既对上句进行补写,又为下文的展开作好准备。作者在淮安不是停留很久而是“竟成减从还轻骑”,这不仅表现出他为政的勤勉,同时也写出他非常关心民生,注意矫正地方的不良风气。否则像在“市头”这样本来该明码标价的地方而米价偏偏哄抬得高出正常值许多;还有地方冷风冷语的行话、隐语或黑话如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查纠,又怎么不会出现令人为之叹息的“衣单”的苦难景象呢?作者的目的地是“淮安府”,而诗中着重提到的又是这个地方一隅的射阳渡口,并不过多泛指,因此自然要谈到本府的治所淮安府城。“孳生庶更谋生窘”这句就应与前句联系着看,即从上句因渡口哄抬米价而民不聊生推导出来。但是作者却有意用白描手法去写“庶”更“谋生”的艰难处境,这就很值得玩味了。这里除了表现他同情民生外,还隐含着对官吏贪黩不义的揭露和鞭挞。而这一句又是与前两句紧密联系着的。正因为如此,诗的结联就自然从“民亲”过渡到“俗安”。作者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就非常欣慰。这里没有作者凭自己高头讲章式的老生常谈;而是用饱含生活气息的口语说出自己的感受。“都为民亲与俗安”,一“都”一“与”,可见作者是从多方面从切身实践中得到这样的体会。“衣食足而知荣辱”,又表现出对社会长治久安的见解。“见难”本来也为民生所虑;但它出现在尾联里就不必了。“留得正气还天地;倾吐衷情罄古今”,理论优孟和切身体验必须结合才可以这样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主张并留传后世,也可说明古代不少好诗往往就是经验谈的诗话的特点之所在吧。
由此可见,《过淮安府》有抒己之感而借题发挥之意。诗歌的成功,也得益于作诗的方法之一与史结合而妙在似散未散和因诗笔驰骋而又顺理成章,亦不失为今存有关这首史实诗词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正面奉劝(应至少含反劝告之意),柔中有刚地攻邪振颓却不乏强烈催人警世的力量,风格明白真切且感情深厚动人、深沉、易懂而有味而足称其为俗有嚼头和朗朗上口,这大概就是这首诗能够流传久远而仍不失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现代译文:
路过漂母祠边临时停车,在射阳渡口城里响彻銮铃。
为了减轻随从轻装简从,只为百姓亲民和风俗安定。
虽然高兴市场上平价米,也有叹息衣单难挡寒。
更多生计更艰难谋生窘迫,不见繁荣只看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