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殷中丞游边》唐项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项斯

《送殷中丞游边》原文

话别无长夜,灯前闻曙鸦。

已行难避雪,何处合逢花。

野寺门多闭,羌楼酒不赊。

还须见边将,谁拟静尘沙。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诗送殷中丞游边,虽然仅仅四十余字,但送行的情景和殷中丞奉命赴边的心绪却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一个“闻”字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送”字,而且暗示殷中丞已经整装待发,即将启程。天刚破晓,诗人与友人就要分手了,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送别的时间显得特别短暂。这“无长夜”三字,似乎不很经意,却显得很委婉,表达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愁,不可言说。

“曙鸦”是诗人的陪衬,没有这个“闻”字,“曙鸦”早已飞去,友人也就该动身了。这顶着晓寒、听着鸦声分手的情景,比起那种晓风与残月送别的诗情,该是毫不逊色的。首联交代了出发的时间和友人启程的准备情况,颔联则转入直接抒情。雪中送客,客行匆匆,“难避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境,这比别时适逢大雪的平铺直叙更见出匆忙来去的特点。这样不仅写出了友人奉命赴边的军情紧急,而且表现了他们投身边务的果敢性格。至于这行径能否得到边将的赏识和协助,一切尚在未知之数。“合”字作希望之词,但觉气象宽舒,说明诗人对殷中丞是寄寓着很大希望的。这两句气势颇为开阔,下笔似嫌冲淡,而其中所包含的意味却是悠远的。

以下一连四句全为戍边途中的情况。“野寺”、“羌楼”,互文见义,描写边地山村戎营野外的荒寒古朴景象。“门多闭”、“酒不赊”,是简笔勾勒,既见出边地荒凉未化的概貌,又表现了殷中丞的爽健豪迈。“还须见边将,谁拟静尘沙。”写得有些拗折,却把诗人内心的忧虑隐含其间。诗人对殷中丞游说边将并没有多少信心。

首句化用杜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之句,足见项斯对边地风物的了解和谙熟;他预料友人此行当为经略帐中之客,以劝酒听乐为事,尽管自己内心不以为然,但仍然祝愿友人此行顺利,把边境上的尘沙平静下来。

这首诗的特色是质朴雄健。它不用艳丽的词藻和夸张的描写,而以白描的手法再现送别的情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它不是通过描绘悲欢离合的细节来感动读者,而是以坦率的议论表现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对国事的忧虑。唐人送别边镇将领常有这样的话说:“还须见明主”,将之作为期望殷中丞建功立业的基础。这种语气是赠送给从戎将士中颇有政绩者而不是给平庸无能的人听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唐王朝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和作者关心国事的积极思想。项斯这首诗能做到语意高健、质朴古雅,这在送别短章中是不多见的。

对于此诗的理解和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可以从边疆风情、唐人的生活方式、行旅惜别的典型行为出发,看那些似是偶然漏出的粗笔勾勒和真实内心描写;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感知诗意和时代气氛的关系;还可以抓住关键词进行深究(如“何处合逢花”的一句),体味它产生的背景及其深层的悲壮凄凉的意境氛围;并可适当参考背景材料如唐人仕途奔波、戍边从军的经历以及唐代的边疆政策等。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近而不近,俗而不俗;它以白描的手法再现送别的情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它语淡而情浓;质朴雄健而自然。这些都是项斯诗风的主要特征。这首诗与其其它赠别诗相比别具一格。

这首诗的主题仍然是抒写依依惜别之情,但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支持赴边或从军的乐观精神。项斯这首诗对边塞风情本来很有想象力,但是它没有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它是在白描基础上结合着作者的理想而塑造形象。这是它诗风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它不用辞藻、比兴来夸饰和烘托意境,而是在白描的基础上用简括的手法加以勾勒和点染(如“野寺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