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张以宁
夜久未能寐,春来空复情。
远沙争月色,柔橹助河声。
客枕荒鸡到,渔歌宿鸟惊。
邻舟灯火乱,早起又诗成。
夜深无法入睡,春回人间却无心欣赏。
远处的沙洲上,月色如水,静谧无声;摇橹的桨声,轻轻和着河水低唱。
孤枕难眠,听着远处鸡鸣,想起渔夫的夜宿,不觉心生惊异。
邻舟灯火闪烁,原来是同病相怜,早起又成诗一首。
这是一首春夜舟中无法安寐有感而作。诗一开始,“夜久”表明诗人的夜不能寐。“春来”句表明时令已是暮春。“空复情”,诗人无法欣赏春景并领略春夜的意境,是因为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在内驱使,那便是思归而不得的苦闷。身处夜中,耳中目染的俱是思归之因。起首二句意蕴深细,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接着三、四句是写景,“远沙”“柔橹”都是入诗的景物,可是“争”“助”二字显得活泼、清丽,具有动感。这是借助于人的听觉,写渔唱和鸣的清音,增添了夜泊处环境的寂静。“柔橹”二字表明诗人心境的几分宁静。但夜深人静时,诗人仍然不能人睡,便由听觉转而注意到了“河声”。作者用“争”和“助”这两个动词,把没有声息的景物写活了。月下静夜,柔橹轻摇,听到的河水潺潺之声;同时感到河水的流势、流速、波纹以及它的气味、感觉等,也都出来了。并且引出了诗人的下文“客枕荒鸡到,渔歌宿鸟惊”,表现出一种幽暗的环境中的流动感和生机感。前四句的景色描写溶情入景,妙合无垠。后两句是诗人入骨思归的真情流露,同时也反映了漂泊的孤独感伤之情。此情难堪,“客枕荒鸡到,渔歌宿鸟惊”,表现出诗人客中清苦难耐。以“到”字领起,也表现出诗人盼归心切。“邻舟”句写出同病相怜之意,这一句在结构上又与“客枕荒鸡到”一句紧密关联,承接上文,又带起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句以“早起又诗成”,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整首诗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构成浑然一体的画面;同时通过诗人高超的艺术腕力,达到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妙合无垠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