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游不忍池示仲兄》近代苏曼殊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近代] 苏曼殊

《游不忍池示仲兄》原文

白妙轻罗薄几重,石栏桥畔小池东。

胡姬善解离人意,笑指芙渠寂寞红。

现代文赏析、翻译

游不忍池示仲兄

白妙轻罗薄几重,石栏桥畔小池东。

胡姬善解离人意,笑指芙渠寂寞红。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此诗题为“游不忍池示仲兄”,是作者与仲兄(指刘三)同游不忍池时,以诗相示。不忍池为当时杭州名迹,有极美的荷花,也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是不忍去之而又不忍离去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作者的心情同“白妙轻罗薄几重”的柔风丽日一样,是柔软而缠绵的。

全诗运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心情。这两句说:“胡姬善解离人意,笑指芙渠寂寞红。”这两句中,“胡姬”即指池中的荷花。说她们善解离人意,是因为她们在暮春时节,花残叶落,红颜寂寞,没有不凋谢的时候,好像最能理解离别的愁苦。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花拟人化,赋予她们以人的情感;不仅写得极为新鲜而生动,又寓含着作者对于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惆怅心情。“何妨明艳侧娇声”这两句才明确写出题,乃是描绘水边荷叶以及轻风流丽的姿态,前面则主要是承衬诗意,镜花水月,变化纷呈。使我们了解到诗人近几日以来画舫来时的场景和风物。至于诗中所写的“明艳侧娇声”,乃是以声音的娇媚来反衬画舫中的歌声的“寂”和“侧”。而那荷花则正由轻罗薄几般轻柔、近人的荷叶相伴,有胡姬的“笑指”才得以出现那含情脉脉、顾影自怜的倩影孤红之境,使我们见出那一份最轻淡凄侧的心境。“不忍却看娇首向征鸿”在这里使十分关联词般的,“却看”则是返回去一看的意思,“向征鸿”便是迎着飞来的征鸿。“不忍却看”“不忍”“征鸿”,心情最酸楚。“这是乱叶寒鸦都不忍下水明波中一双无辜眼似凝住无边惨愁的有声画面;真是气淡声细凄迷于荷畔也十分相宜的场景!”由此可见苏曼殊为文字匠竟也是能善画的丹青手了。”

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与景物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生动新颖的形象。“白妙轻罗薄几重”中诗人用轻罗薄雾般的白妙笼罩着荷花和荷叶,使之若隐若现于朦胧之中,这不仅使荷叶荷花显得十分清新、幽美、柔嫩、淡雅,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那种含蓄微妙的感受和迷离怅惘的心情。

现代文译文:那荷叶之上有一层薄如蝉翼的白妙,轻轻笼在石栏桥畔小池塘四周。那里的胡人女子极懂得离别诗中的含义,笑着告诉我荷花就是最懂得寂寞与悲伤的红妆。我不想再看那柔弱枝头之上的花朵迎风独立像是寻找着远去的影子在大雁北归之际。池边的树已显得摇摇欲坠满天的雾已经替换了飘飞的樱花倒影之色洒在绿意阑珊的水中反而变得更加唯美宛若无数个大红眼般醉人在冥冥中有清风款步而至挥舞过这片孤鸿之下枫叶。(因为有中文原版因此选择了逐字逐句对等的直译以最大限度呈现苏诗意象与诗味。)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