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石
昔人卧听门前雪,我亦坐看篱下花。
不是雨多门自掩,情知岁恶酒难赊。
现代文译文:
从前有人躺在床上听到门前下雪的声音,我也静坐着欣赏篱笆旁的花朵。不是因为雨多门才被关上,我知道每年都是如此,酒是很难赊欠的。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九九重阳节独自登高远眺时的复杂心情。“我亦坐看篱下花”简洁明快地表明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的兴致。这次不是像古代文人雅士那样流连山川,也不是上庙堂登高望远,只是踏着脚下湿润的泥土来到篱笆旁欣赏那些初开的菊花。“坐看篱下花”与其说是登高,倒不如说只是近观花、赏花更为恰切。由于重阳佳节赏菊是我国古代的习俗,至此,登高而酒宴也早已摆上了诗人的书案,故四句中“重九”气氛笼罩,这种更为亲近的习惯倒是便于作者抒情了。此外“我”的出现在上代“古人”之前更衬出时光流逝中人在自己日子里在一点点衰老又回望以前稍纵即逝的感情中人愈来愈无可奈何之情,“今非昔比”,不像那听的雪落的古人也急急忙忙起身游园和眼前的诗人在天地放荡之酒聊作抚今追昔的寄托的机遇;本来人家还在懒懒散散或痛感登高如何思也而又高居不下的事实也让部分张爱流的中国老式诗人心生“把酒问青天”的幽怨了。
诗的前两句以“昔人”和“我”相对比,说明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门前雪”和“篱下花”相对比,一个给人凄凉之感,一个给人以欣慰之感。雪落声声是听得见的,花开花落也是看得见的,但却是“卧听”“坐看”,诗人对眼前景物的关心和独享从这独处静夜的环境中可以体味出来。由于心境的寂静和夜色的幽暗给人的联想很多,这其中不只是前路茫茫的不可知而感到悲从中来和无以慰藉的悲凉,还有人在孤独中面对自然时心无牵挂而感到的坦然和安逸。末句把酒赊隐含的是在这个风雨岁恶年头究竟是谁也无法久留而又要自认倒霉的感觉了。“不是……自掩”,作者无意说出连开门扫雪人也找不到了这个冷冰冰的事实表明时光和风雨现实是不饶人的只是那样不管人的承受能力的自然而然却又迫使人无处可逃这该怨谁?就如飘零客对门前终年常在的雪花一样漠然置之而篱下的花也只能任人采摘一样。而诗人对“情知”而不赊酒的原因又似乎有更深隐的悲慨在其中。
这首诗以记事抒情为主,写得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世路难行的慨叹以及不愿逢迎、清高孤傲的精神气质。但事情纯以叙事出之而未言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淡淡而道以致把个人的意愿也隐蔽起来(除最后一句)遂使此诗表现得比较委婉而真切这种小诗的形式在此以前的时代也许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对于当代不少饱经世故的人来说就更不用说了。因而它也有其特殊价值,与该诗对后代读者的启示、鉴赏之类可能大有关系。
这是一首感事抒怀之作。此诗从日复一日的凄凉肃杀之景谈起,写到连日阴雨之种种不便,再写到酒价飞涨买不起酒喝以及盼雨放晴的愿望等种种烦心的事。其实说起来诗人最烦心的要算逢到九九重阳佳节时处此风狂雪骤的天气却只能形影自只对篱畔寒菊无可奈何了。所以诗人以他与往昔之情味多所不侔的“乐事”发端而终以无奈之心收尾笔笔紧扣题目又极尽变化曲折宛转腾挪之妙语淡而意深有回肠荡气之致。诗人在佳节独登高楼把酒问青天并喟然长叹:人逢九九风雪天谁能予我赊美酒一樽呢?这种凄清悲切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时也足见其艺术功力了。